吳永嘉 中華廠商會副會長
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中,「民心相通」列為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文化先行。香港自身的歷史條件和多元包容的發展特徵,將能在相關的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香港的獨特優勢所在,值得重視和充分發揮。
實現「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夯實社會根基
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後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東北亞經濟整合,並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從海上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一起,形成一個海上--陸地的閉環。
這一海上和陸地的閉環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類型國家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就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宗教也發源於此並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多元文化對順暢的人文交流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增強這一區域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凝聚力,成為建設「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
依託香港獨特優勢 打造多元融匯樞紐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行動》)中將「民心相通」列為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文化先行。香港自身的歷史條件和多元包容的發展特徵都能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香港開埠始於1840年中國鴉片戰爭戰敗,而英資財團東印度公司早在19世紀上半葉就開始以香港為跳板進行對華貿易。香港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溝通中國與南亞的交通樞紐,在海上絲綢之路中擔當貿易中轉港的角色。海洋文化和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殖民管治文化造就了其兼容並包的文化性格。
香港是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總人口的95%左右。此外,共有超過55萬人持外國護照,外國人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此外,也有不少於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徵召及招聘到香港的南亞人。五洲四海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民在香港和諧共處,形成多維的經濟利益和縱橫交錯的關係網絡。可以依託香港中西文化交匯融合地的地位,利用香港參與東盟「10+1」等國際合作組織,開展多元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例如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精品旅遊線路、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遺產、開放並且進一步擴大沿線的留學生交流名額、合作舉辦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增進文化理解。
香港居民享有《基本法》和有關法例保障的宗教自由的基本權利,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宗教在香港不僅弘揚教義,也提供衛生福利服務和興辦學校。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多所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而伊斯蘭教在「一帶一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陸上絲綢之路穿過伊斯蘭教文化區,海上絲綢之路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深受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因此,可以借助香港多元宗教文化形成和積累的經驗,利用文化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能力,積極開展同伊斯蘭教國家的經濟文化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宗教和人文交流中發揮示範作用。這些都是香港獨有的優勢所在,內地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時,可充分發揮香港這些內地所缺少的元素,與香港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這個宏偉戰略藍圖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