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艷婷 新家園協會服務督導
自2014/15學年起,政府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以及相關政策。可是,有調查發現取錄少量非華語學生的受訪學校,有75%未有申請相關撥款,約有30%學校更不知道有相關津貼。支援少數族裔學習語文,除了需要有效的政策,政策亦必須「落到實地」,不然再好的政策,也會變成空中樓閣。
該項調查中,雖然取錄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受訪學校中,約有40%認為新增的學習架構有助學生提升中文能力,但對取錄較少非華語學生的受訪學校,明顯宣傳效果不佳,竟約有30%學校不知道有相關津貼。少數族裔人士,不論是學生還是在職人士,除了適應香港生活模式的困難,學習中文可謂是他們最大的敵人,部分少數族裔學生也因為中文的問題,未能入讀本地大學,或者加入心儀的職系、政府部門工作。
筆者認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政策宣傳不足,與合資格的在職少數族裔人士申領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只有6%的事件非常相似,不同之處只在於前者是有學校不知道有支援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撥款,後者則是有少數族裔人士不知道可申請交通津貼(或者不懂得如何申請)。少數族裔人士不一定時刻留意與自己相關的政策新聞,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不但要考慮財政狀況、執行過程,如何把相關訊息帶到社區,同樣相當重要。
事實上,少數族裔人士有別於一般本港市民大眾,有時候非常不容易把資訊傳送予他們,政府即使推行不同政策時有作宣傳工作,也未必能夠讓他們得悉相關資訊或惠民政策。故此,筆者建議政府在推出政策的同時,多與社區團體、社福機構合作,除了把相關政策的宣傳品送到相關團體,亦可與社區、社福組織合作,舉辦講座、路演等宣傳活動,甚至撥款予社福機構,協助少數族裔人士申請津貼,使政策更加到位。
在人口老化的挑戰下,除了內地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人士亦有可能成為香港社會未來勞動力的重要補充來源,他們能夠貢獻香港多少,也視乎港府給予他們多少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