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未來的中日關係問題時說,去年在韓國出席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這會晤機制時隔三年才重啟,我可不願意看到再走回頭路。
怎樣才不走回頭路。李克強指出,中日關係雖然有改善的勢頭,但還不鞏固,還比較脆弱,還應該本着雙方對歷史問題的原則共識,而且做到言行一致。他還說,中日韓三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1/5,是亞洲經濟的70%,我們之間的互補性很強,可以攜起手來去開拓更為廣闊的世界市場。李克強這番話,網民概括為:中日一起賺錢。
發展經濟是中日關係的「壓艙石」
筆者認為,一起賺錢,這其實就是當下中日關係還未至於完全破裂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當下中日關係的本質。筆者也相信,這也是當下兩國人民主流希望見到的局面。
尤其在目前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之下,中日更應該共同合作,發展經濟,以此也作為中日關係的「壓艙石」。
事實上,中日民間也都在積極尋找商機。日本經濟媒體報道,中國服務業正大舉進駐日本。由於訪日遊客不斷增長,中國企業也希望在日本的商品採購、酒店運營和開設飲食店等領域投資。中國對日投資一年已達到600億日圓左右。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認為,相對日本的對華投資額為7,200億日圓。兩者相差12倍,中國對日投資擴大的餘地還很大。
目前,中國的大局是經濟發展,力保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就是到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這個目標其實很艱巨,現時經濟下行壓力頗大,今年要保持6.5%的增速也不易。在這個背景下,和日本、韓國,以及東盟等周邊國家緩和關係,專心發展經濟是十分重要的。而日本方面,安倍的「三支箭」都射完,也不見有多大起色,最近還要搞「負利率」。到頭來,還是要依靠中國市場。近幾年中日關係緊張,加上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不少日本企業要撤出中國市場,但是大部分撤來撤去撤不走。
安倍政府不能做「兩面人」
因此,中日共同發展經濟的基礎是存在的。問題的障礙在於日本安倍本人和政府的「兩面人」做法。在今年全國兩會,王毅外長不客氣指,「日本政府和領導人,一方面不斷地聲稱要改善日中關係,一方面又不斷到處給中國找麻煩。這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雙面人的做法。」中國外交部過去很少直接批評別國的領導人,有意見也是用外交語言婉轉的說。這次王毅不客氣,相信對日方有觸動。日方不但沒有回擊,反而其外相急着要訪華,同時,要派「中國通」出任駐華大使。
那麼,安倍政府給中國找什麼「麻煩」。除了歷史問題,修改和平憲法外,有駐日本的通訊社說,宮古海峽的麻煩。宮古海峽是目前中國海軍艦隊進出太平洋的主要航道。安倍政府先是派軍艦和戰機抵近跟蹤監視,後來乾脆在宮古島和石垣島等處部署導彈,實施「鎖喉準備」。
還有,南海的麻煩。日本在南海既無領土,又無領海,但聲調越來越高,不僅與美軍在南海展開聯合軍演,更準備拉攏印度、澳大利亞等一起在南海參與維護「航行自由」行動。日本還向菲律賓提供海警船。
看來,安倍要全改也難,但是其認真權衡利益所在,是可以回到與中國共同發展的正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