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坡芽歌書》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大山深處的坡芽村鮮花怒放,一片春意盎然。村民農鳳妹卻無心安排農事,而是呆在村裡的傳習館內,指導幾名前來「取經」的年輕姑娘唱山歌。
作為《坡芽歌書》合唱團成員,這幾名姑娘受到邀請,將於今年7月參加在俄羅斯舉辦的第九屆世界合唱比賽。這一音樂盛會每兩年舉辦一屆,被譽為合唱界的「奧林匹克」。古老山歌走向世界舞台,這讓坡芽村的村民們興奮不已。
坡芽,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意為「山花爛漫的地方」。坡芽村坐落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的深山之中,村裡住着55戶壯族人家,世代以種稻、狩獵為業,至今依然保留着傳唱山歌、與歌為伴的傳統。
《坡芽歌書》便是村莊流傳下來的一張古老歌符。這塊寬一尺、長二尺的白色土布上,用紅色仙人掌汁液畫着月、星、樹、稻葉、人、馬、鳥籠等81個物象符號。這些符號筆法簡潔,以形寓意,十分傳神,分別代表着81首情歌的歌名。
歌書主人農鳳妹介紹,小時候學唱山歌時,祖母便手把手在地上教她畫這些圖畫以幫助記憶,久而久之,這些圖畫符號便深入心中。每當看到這些圖案符號,她即可唱出整首歌曲。這種記錄山歌的方法代代相傳,由來已久,全村目前還有20多人能夠通過圖畫符號認讀山歌。
經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建明為首的專家組認定,《坡芽歌書》是一部反映壯族愛情的組歌,記錄了一對青年男女相遇、相知、相戀並白頭偕老的情感歷程。
專家們認為,《坡芽歌書》初具文字的某些特徵和功能,是文字早期雛形。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稱其為「文字之芽」。
2011年,「中國富寧壯族坡芽歌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後,富寧縣在「坡芽歌書山歌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坡芽歌書合唱團」。
「在保持原有山歌風味的基礎上,我們對山歌進行了適當改編和提煉,使之更接近當代人的審美觀,希望更多的人喜歡並了解它。」雲南省富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伏雲說。
不過,由山歌隊「升級」為合唱團,對於大家來說並不容易。「很多人沒有學過音樂,不認得五線譜,也不懂升調降調,排練的過程非常艱難。」合唱團團員楊蕊嘉說,以前大家都是隨性而歌,合唱更講究相互應和,一有時間團員們就會聚在一起反覆練習,現在大家配合得越來越有默契。經過不懈努力,《坡芽歌書》擁有了更多樣的演繹方式,並逐漸走出山村走向更大的舞台。2015年,合唱團獲得中央電視台《歌聲與微笑--合唱先鋒》年度總決賽冠軍。
與此同時,來自山村的小情歌開始走出國門,到美國夏威夷登台表演,清澈如清泉般的歌聲、優雅的曲調和音符間透出的幸福感讓海外觀眾嘆為觀止。「我們有一個夢想,就是把我們的山歌唱到國際的舞台上去,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壯民族文化。」《坡芽歌書》合唱團團長趙貴勝說。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