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朱高正儒家學說助己脫困 重新認知民族文化價值


放大圖片

■朱高正在講座中

日前應珠海學院之邀、在本港知名作家廖書蘭博士的安排下,前來香港講學的朱高正博士,以「如何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為主題在珠海學院對學生進行了講演。他在講演中表示,包括香港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應該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欣賞,要樹立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身為中國人的國族自豪感。■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朱高正是台灣民進黨的創黨元老,曾以全台灣第一高票當選「立委」,後因主張兩岸統一而退出了民進黨。他的形象經常被定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台灣政壇。不過,身為留學德國的哲學博士,以研究康德哲學出名但也是朱熹第26代裔孫的朱高正,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詣頗深。這樣的多重身份,使他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不遺餘力。

曾「厭惡」傳統儒家經典

朱高正在珠海學院的講演中表示,自己今天雖然主張復興民族的文化,但是在中學時期的他,則對研習傳統文化以及經典頗有微詞。他透露,自己在高中一年級時,因為要誦讀《論語》、《孟子》等書籍,而且還要對這些經典的內容進行考試,因而自己的心中對孔孟等大儒頗有「厭惡」之感:畢竟在那個年代,他覺得自己喜歡的乃是數學和外語,而對傳統文化層面的學說,興趣似乎不大。

到了高中一年級的下學期,朱高正經歷了人生中的一些困難,而要克服這些困難,似乎需要一種精神意志與力量的支持。這時,他發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覺得《論語》中講述的內容其實非常有道理,所以,漸漸地開始喜歡上閱讀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典籍。

朱高正直言,自己的這一轉變,給自身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過去,他曾經看到過在美國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學者不懂得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那時,他真的感到非常羞愧。因此,朱高正在講演中提及:認識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是包括香港人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中國文化生生不息

弘揚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朱高正似乎並沒有停留在口號和說教的層面。他從中國歷史的走向以及西方漢學界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入手,系統而深入地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以及流變史,同時,也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從側面印證出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特別內涵。

朱高正說,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質疑和動搖乃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那時包括林則徐、魏源等人號召「師夷長技以制夷」。而近代以來的中國頹廢之國運,令到部分中國人放棄了傳統文化。朱高正不否認,這種心理影響,至今在部分人心中仍然存在。

但是朱高正以一個極為簡單的事例論述了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價值。他回憶道,在留學德國時期,曾經陪同自己的老師前往德國科隆觀看兵馬俑以及漢唐墓葬的展覽。同行的,還有十多位德國的教授學者。在展覽中,朱高正流利自如地講解展覽上的中國文字,引起德國教授們的驚歎。朱高正說,數千年來,中國的文字未曾中斷,所以中國人能夠閱讀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而法語、德語、英語的歷史還不足五百年;宗教改革之前歐洲上層(例如教會)使用的則是拉丁語,但也是十二世紀之後的拉丁語。

所以,在朱高正看來,文字的歷史見證了中國文化的生生不息。他介紹說,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乃是以文明而非國家為單位來進行研究,湯因比認為文明如同人一樣會生老病死(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已經終結了),但例外的就是中華文明。朱高正覺得,湯因比在中國最亂的時候,都對中國文化有信心,今天的中國人,更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中國文化以及歷史曾經遭遇的不幸,於朱高正眼中,乃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的。

不能以舊思維看現今內地

「亞洲四小龍」的成功不僅是經濟上的,在朱高正看來,也是文化上的成功,這種成功,證明東方文化具有非常鮮活的生命力。而中國人的文化觀念,於朱高正的觀點來看,也早已進入了「天下主義」的觀念。

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的繁榮乃是建立在侵略、殖民、掠奪的基礎上的,但是朱高正表示,東方文化則不是如此,「亞洲四小龍」走向繁榮乃是以脫離侵略和殖民的模式完成了工業化。他覺得,這代表傳統文化被認可,因為這四個區域擁有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在儒家文化中,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且被重視的概念。朱高正說,中國人的家族稱謂非常之多,乃是全球最為完善的;而子女教育的成功以及勤儉持家的美德,也使得在東南亞以及海外奮鬥的華人能夠在事業上取得傲人的成就。這一切,都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對於「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朱高正似乎有很多話要說。他表示,今日的香港人,已經不能夠再以過去的思維看待中國內地,因為未來的中國內地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香港的前途在何處?朱高正直言:香港的前途,在香港人的一念之間,香港的青年人應該在祖國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起對中國文化、中國發展以及整個國家的信心。

民主難成對抗內地的工具

同時,他亦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告誡青年學生:民主,不能夠成為對抗中國內地的工具。「不要成為個性和慣性的奴隸」,這是朱高正在講學中以哲學式的語言對香港青年學生提出的忠告。他直言,香港人需要的,是在整個國家民族的發展中,把握好自己所具有的優勢和機遇,而香港具有的優勢,又不能夠變成一種相對於中國內地的優越感:因為在朱高正看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朱高正說,他很清楚今日香港的社會氛圍,但這些話,乃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必須要說的。

相關新聞
朱高正儒家學說助己脫困 重新認知民族文化價值 (2016-04-11) (圖)
由《近思錄》談讀書 (2016-04-11) (圖)
講演側記::激辯內地人「質素」 籲青年學生包容非排斥 (2016-04-11) (圖)
探秘東亞大陸最古老部落 「池哥晝」列國家第一批非遺 (2016-03-28) (圖)
壯族《坡芽歌書》:古老情歌從偏遠山村走向世界舞台 (2016-03-28) (圖)
香港文學系列講座 帶來豐厚知識盛宴 (2016-03-14) (圖)
原居民區域 文化底蘊多 (2016-03-14) (圖)
中華文化不具擴張性 (2016-03-14) (圖)
刈間文俊:《董夫人》令我印象深刻 (2016-02-29) (圖)
採訪手記:影視是歷史之鑑 (2016-02-29) (圖)
日本藝術家保科豐巳 賦予水墨現代生命 (2016-02-29) (圖)
卓筒井:沉睡千年的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2016-02-15) (圖)
「懶子」撈鑽頭 當年驚呆蘇聯人 (2016-02-15) (圖)
卓筒井申請大遺址保護 (2016-02-15) (圖)
「中國紅」春節文化閃耀世界 (2016-02-15) (圖)
太乙嵯峨:盡覽紫禁城的雄風 (2016-02-01) (圖)
琉璃走獸寓意吉祥 (2016-02-01) (圖)
亭台門廊 處處藝術 (2016-02-01) (圖)
重見天日的葉定仕故居 見證共和革命的滄桑 (2016-01-18) (圖)
歷史悠久 名人眾多 (2016-01-1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