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大腸癌年輕化 未到50歲生瘜肉增


放大圖片

■徐成智(左)及陳安安。 陳敏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醫管局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要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然而,養和醫院數據卻發現,50歲以下照腸鏡人士已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有病人更僅廿多歲。養和醫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安安指出,參考外國數據,本港未來十餘二十年患腸癌的人數或大幅上升,提醒肥胖、缺乏運動、有吸煙或喝酒習慣的中青年人,一旦持續肚痛或大便混血,須盡快求醫檢查。

過去3年,平均每年逾七千人到養和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當中60%為50歲或以上人士。去年發現瘜肉的比率達62.1%,較3年前增加6.4個百分點,其中逾六成人發現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至於50歲以下接受檢查者,去年發現瘜肉比率達40.9%,同樣較3年前增加6.4個百分點,其中近50%的人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瘜肉。

養和醫健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稱,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過往不少50歲以下病人因其他腸胃問題求醫,意外發現大腸有瘜肉、甚或腸癌。他憶述有病人年僅廿多歲,持續肚瀉,當時誤以為自己患類似「腸胃焦慮症」的都市病,經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內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需立即切除,同時每年檢查跟進;亦有年約30歲女士因大便隱血,誤以為自己生痔瘡求診,經大腸鏡檢查,同樣發現長有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

陳安安稱,曾有一名年約50歲男病人,大腸內長有逾六十粒存在變癌風險的瘜肉,全部切除後翌年再生出十多粒。她解釋,瘜肉經過7年至10年後有機會形成癌腫瘤,及早發現可阻止癌症發生,但因早期大腸癌並無徵狀,透過檢查有助發現瘜肉,並建議市民一旦持續肚痛或大便隱血,不論年齡應盡快求醫檢查。

相關新聞
反對派中青代煽「暗獨」 (圖)
反對派中青代煽「暗獨」 (圖)
「決議文」內容摘要
疑出動「B隊」擴支持面
亂tag惹聯署疑雲 「青政」「本民前」鬧爆
網議政事:出場甩轆 網民恥笑
趟「獨派」渾水 淪南柯一夢
陳啟宗:認同國家才有本土 (圖)
張志剛責假本土累死真本土 (圖)
特寫:羅健熙卸責特首 張志剛駁觀察片面 (圖)
王卓祺批「本民前」包裝「分離」 (圖)
陳浩天「播獨」場面冷清 (圖)
中大改組校董會諮詢持份者
建制批故意流會 反對派負全責 (圖)
在席議員 
缺席議員 
財爺促速過紓困措施勿害市民
繼續履職 (圖)
阿基稱遲一秒 死撐「無心之失」
毓民掟杯案:特首:施襲者須繩之以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