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地標文化 城市的名片


放大圖片

■嘉賓論壇

作為一個融匯東西的國際大都市,哪些地標和特色可以成為香港的文化名片,的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在日前舉行的「粵港社科專家話香港文化名片」專題論壇活動中,來自粵港兩地的學者和文化名流對香港文化名片應當具備的內涵、形式以及功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會嘉賓認為,香港的城市文化名片,應當突出香港作為成功的東西方文化交匯與融合典範的象徵和樣貌。■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論壇活動在香港《大公報》多功能會議廳舉行。據了解,是次活動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廣東省文化學會承辦。整個論壇進行了大約半日時間,分為領導致辭、以幻燈片形式介紹獲得推薦的香港文化名片名錄、主講嘉賓發言、討論以及與現場聽眾互動等環節。氣氛極為熱烈,也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涵蓋廣泛的參考名單

記者在是次論壇中獲悉,專家們推薦的香港文化名片參考名單,一共有十四個,涵蓋了香港歷史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這些名單包括紫荊花、作為一代武術宗師的李小龍、香港獨特的飲食文化、長洲太平清醮、位于九龍的黃大仙祠、香港的中西多元文化、有東方曼哈頓之稱的香港中環、購物天堂、香港特色的茶餐廳文化、香港的招牌文化、維多利亞港、太平山、寶蓮禪寺及天壇大佛、沙田車公廟等。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王曉在致辭時表示,她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在這樣一個社會科學界與媒體的會議中,發揮一分力。她表示,文化名片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她認為,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好、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所以香港的文化名片應該為香港人認知、認同。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盛一平在致辭中表示,香港一百多年來是連結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紐帶,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不重樣的香港;香港的現代文化內涵,遠遠超過地緣文化範疇,肩負了全球化進程中東西方兩大文明和平匯合的使命,對一個城市而言,這是絕無僅有的。

談到是次活動中的文化名片參考名單,盛一平說,維多利亞港、太平山頂、茶餐廳等元素,因為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屬性,得到了絕大多數香港人的認可,逐漸演變為香港的文化名片。他更認為,透過這一張張的文化名片,大家窺見的乃是香港的歷史變遷和人文魅力。

景觀風貌充滿人文內涵

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李明華在論壇中談到,香港的文化乃是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是嶺南文化;另一個部分則是西方文化。由此,呈現了香港中西交融的文化樣貌。他表示,香港的文化名片,一定要展現出香港的獨特性。在他看來,「東方之珠」的都市景觀,能夠概括東西文化。此外,李明華補充了他所認為的香港文化名片。他說,影視文化是香港文化內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香港有大量的影星,因而可以將影視文化視為香港的城市文化名片;除了影視文化之外,包括流行歌曲在內的香港演藝文化也可以被視為是本地的城市文化名片。此外,在另一個層面上,李明華認為金庸代表的新武俠文學也可以看作是香港的文化名片。

亦有在場嘉賓認為,文化名片的範圍可以更加廣泛。就範圍而言,可以將一些動態或是靜態的實在物也納入到香港的文化名片名單中。例如,有的嘉賓提到了香港的青馬大橋。因為這是全世界最長的公路、鐵路二合一的斜拉橋。也有嘉賓提到了香港非常獨特的宗教文化,認為全世界形態不同的幾大宗教都在香港和平共處,從林立在城市中的廟宇、教堂或是不同宗教的墳場,便可以看出這一文化在香港的獨特性。

回溯歷史 着眼生活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香港文化的意義和內涵。他表示,香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之一。他說,在唐代,屯門就是世界聞名的碼頭,不少船隻都因季候風而在那裡停靠。而香港的文化在他看來,也是由歷史和地理兩方面造就的。例如,香港的茶餐廳文化就非常獨特,而且一路擴大到了中國內地。在今天的內地大城市,幾乎都能夠找到港式的茶餐廳。而茶餐廳文化的興起,與香港的戰後社會發展具有非常大的關聯。他說,茶餐廳的吃飯節奏非常快,這與香港社會戰後的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是有密切關聯的。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經理盛一平在論壇環節中倡導要將香港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他認為,「文化」一詞的近現代意義,與日本語有很大的關聯;此外,香港的新派武俠文學注重的是扎實的練功、人的「有情有義」,這是與舊派武俠文學的重大區別;而饒宗頤這樣的國學大師,也可看作是本港的文化名片。

有與會者認為,香港的三大傳統交通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本地的文化名片。這三大傳統交通工具分別是港島區的電車、太平山頂的纜車以及天星小輪。在與會者們看來,這三大交通工具,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見證了香港歷史發展的滄桑和變遷,且又與香港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濃濃的文化味。

論壇在熱烈的氛圍中結束。有參與論壇的人士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希望能夠將論壇中凝聚的共識匯聚成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讓香港特區政府明悉和了解文化名片遴選的重要性,發動更多人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

相關新聞
地標文化 城市的名片 (2016-05-23) (圖)
名片資源 本港眾多 (2016-05-23) (圖)
採訪手記:城市名片是文化象徵 (2016-05-23) (圖)
記憶、情懷與展望--別致的糧船灣天后寶誕 (2016-05-09) (圖)
別樣的香港景象 (2016-05-09) (圖)
採訪手記:塑造深度的文化品牌 (2016-05-09) (圖)
東亞出版人聚首香港 縱論現狀與未來 (2016-04-25) (圖)
好書可遇不可求 (2016-04-25) (圖)
不可迴避的本港現狀 (2016-04-25) (圖)
朱高正儒家學說助己脫困 重新認知民族文化價值 (2016-04-11) (圖)
由《近思錄》談讀書 (2016-04-11) (圖)
講演側記::激辯內地人「質素」 籲青年學生包容非排斥 (2016-04-11) (圖)
探秘東亞大陸最古老部落 「池哥晝」列國家第一批非遺 (2016-03-28) (圖)
壯族《坡芽歌書》:古老情歌從偏遠山村走向世界舞台 (2016-03-28) (圖)
香港文學系列講座 帶來豐厚知識盛宴 (2016-03-14) (圖)
原居民區域 文化底蘊多 (2016-03-14) (圖)
中華文化不具擴張性 (2016-03-14) (圖)
刈間文俊:《董夫人》令我印象深刻 (2016-02-29) (圖)
採訪手記:影視是歷史之鑑 (2016-02-29) (圖)
日本藝術家保科豐巳 賦予水墨現代生命 (2016-02-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