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行道上停放摩托車的專用區。作者供圖
陶然
多次去台北,接待的朋友大多都帶到菜館吃飯,除了酒店就是飯館,「中山紀念堂」附近的「都一處」去過多次,所以熟悉,但對於街頭認識反而不多。有一次住在「國聯」,因靠近名畫家李錫奇家,倒是與大洲去附近小巷轉了轉,也就是去找飯吃,沿路走走看看,一面欣賞小巷夜景。
這次前往,是應李錫奇八十大壽暨畫展開幕。李錫奇作為台灣現代藝術領軍人物、版畫大師,在台灣畫壇極具影響力,開幕那天,人潮洶湧,前來欣賞者眾。加上由他的知友、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劉登翰撰寫的《色焰的盛宴--李錫奇的藝術和人生》,由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也在這天首發,這慶典又增添了幾分洋洋喜氣。
一路順風,不料L請旅行社代填的出生地出錯,只好落地簽證。人家都已經爭先恐後排隊,我們只好乖乖辦手續,好在辦的人不多,可是再去排過關的隊,人龍又已加長了不短。
歡迎晚宴絕大多數是台灣畫壇人士,只有我們幾個是香港和內地朋友。中途插進台中畫家廖迎晰,她正好在台北開畫展。她次日下午就要飛上海,行程匆匆,但還是跟我們一聚。當然主要是捧李錫奇的場。
次日一大早,她和台中另兩位畫家林美蕙、江宇,陪着我們去「台北文創」。記得上次在台北,我們幾個去逛過「華山1914」,那也是創意園,好像是工廠大廈改建的,有點像北京的「798」,那個民間藝術村;但當然規模不如。那天天氣轉熱,室外擺着釵h攤位,參觀的人流不絕,但看上去還是冷飲攤比較受歡迎。而在這裡,應該是新起的大廈,有比較合理的佈局。我們在室內參觀手工藝品,人工的製品十分可愛,引得Z忍不住買了一件手工外衣,又買了地球儀,十分忙碌。民以食為天,午飯時間,「識途老馬」帶我們拐來拐去,終於來到一家餐廳,去吃泰國餐。飯後又去喝咖啡,咖啡屋有書櫃,出售書籍,我看到許多台灣文學書,如簡慎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還有香港董橋的《讀書人家》等;因為作者認識,書也看過,一時之間,不免隔空立刻親近起來。
晚宴熱鬧,也數不清開了幾桌,但見人頭湧動。我跟管管、章紹同同桌。周圍亂哄哄,七嘴八舌,有人跑過來,引吭唱起高山族歌曲,說是他家鄰居有上海人、四川人、廣東人、山東人,當然也有台灣高山族、阿美族,所以許多歌他都會唱。說着說着,桌上一個女人叫她旁邊一位小青年唱山歌,那個小夥子一直都不吭聲,在她的鼓動下,二話不說,突然引吭高歌,當場鎮住其他人,他的嗓音寬闊嘹亮,的確有一副好歌喉,但唱的不是我們平時聽的那種;是山地歌吧?連作曲家Z也聽不出是什麼路數,只是一味打拍搖頭晃腦唱和。不一會,女的也加入,成了男女聲合唱。唱到動情處,女的乾脆拉起男的手。看他們合唱時眉來眼去,笑意盎然,分明幸福滿臉。他們是情侶吧?不知誰悄悄問了一句,但無人冒然去問。只聽說男的是徒弟,女的是師父。有人細聲說笑:楊過小龍女?沒有人搭腔,好像全在那裡傾聽那歌聲。
相比較之下,L的老朋友,也是台灣作曲家午飯宴請,菜式精緻,但我們都已經吃不下了,所感到的,是那一片盛情。下午參加李錫奇畫展分享會,老教授記性好,說話風趣幽默,具鼓動力和煽動力;我遙想他在課堂上必然大受學生歡迎。
台灣師範大學是台灣高校的重鎮,我比與C約定的時間早到一個半小時,左右無事,便沿着大街漫步。天氣陰沉,似要下雨。風吹來,拂得街邊的行道樹亂晃。我走着走着,但見畫廊多,文具店多,但顧客極少,有冷冷清清的感覺。一直走到拐角處,有一間7-11,那橙綠紅以白作為分隔線,線條醒目,我踱了進去,所賣的東西和香港差不多,見到有一個微波爐,一個年輕人,學生的模樣,站在旁邊,想來是在蒸熱燒賣吧?一疊報紙靜靜地躺在分層架子上,好像在訴說寂寞淒涼。港台的趨勢都差不多,紙媒已經乏人問津,難怪走在街上,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在當低頭一族。手機確是方便,一機在手,即可聯絡他方,不必像從前,只好到處找藥店,因為他們大多都願意借出電話。萬一找不到,臨時想要緊急聯繫人,那就只好聽天由命了。想來這也是雙刃刀吧?有利也有弊,端的要看物主如何選用。
在人行道邊,整齊排列着一排排摩托車,有的地方則排列着自行車,陣線分明,井然有序。正自走着,斑馬線前停着一群人,紅燈讓人等待。在前方,立着兩座方形郵箱,一紅一綠,大概是航空與平郵之別,同時溫馨提示投郵前注意事項。旁邊躺着一塊地產商廣告,好像是豪宅宣傳。大概任務完成,給人遺棄了吧?
但天上開始滴了幾滴雨點,行人匆匆,有的人乾脆就撐起了雨傘。我有點進退兩難,C在上法文課,不能無端去騷擾,好在路邊有許多長椅,供人歇腳。我坐了下去,一會抬頭望着陰沉天色,一會望着來往路人,暗自祈願。好在雨積蓄着,但始終也沒有下得成。正自發愣,忽然聽得一聲叫喚,原來是C終於來了。
人來了就好,等待沒有成空。我們鑽進巷子裡,在一家小店裡吃擔擔麵,但並不是我吃過的那種,比較乾,我吃了幾口便放下,抬頭張望了一下,台北的暮色正在四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