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黃石公兵書贈留侯 讀十年張良成帝師

2016-07-15

張良刺殺秦王失敗後,逃匿到下邳一帶,在那裡遇見了一位無禮的老翁,要求張良為自己拾鞋及穿上。張良念在老人年邁,乖乖照辦。結果,老人認為張良「孺子可教」,決定教曉他一個至為重要的人生道理,約定他五日後在橋頭再見。《史記.留侯世家》續道:

五日平明,良往。父ヾ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ゝ,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ゞ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々,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ぁ,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あ。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ぃ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い之,常習誦讀之。

蘇軾《留侯論》認為,張良遇圯上老人一事,相當怪異,但亦有可能是秦世道家的隱君子有意試驗張良,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教曉他「忍」的道理。蘇軾又認為,楚漢相爭,劉邦之所以勝,項羽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

蘇軾所言,固有道理。然而,老人教曉張良的,其實不止一個「忍」字。張良未遇見老人前,只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心裡只有仇恨,只知靠武力來解決問題。後來,始知要達到成功,必須多讀書明理,積累實力,還要忍人所不能忍,並且要早茈機。

總而言之,老人教曉張良「學」、「忍」、「先」幾個道理,其實統統都與「時」相關。

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固與時勢相關。《周易.艮卦.彖傳》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張良熟讀《太公兵法》,藏器待時,後乘天下大勢變動而起,並能審時度勢,「時止」之際靜待忍耐,「時行」之際則早茈機,運籌帷幄,終於成功協助劉邦取得天下,亦間接為祖國滅秦復仇。

漢高祖劉邦盛讚張良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之強,不止在忍,而首在知時也。

譯文

第五日天亮時,張良前去橋頭赴約。老人早已在那兒等荂A生氣地說:「與老人約會,你卻遲到,什麼道理?」說完就調頭離去,邊走邊道:「五天後,早些來。」到了第五天雞鳴時,張良再往赴約。老人還是早到,再次生氣地說:「又遲到,為什麼?」於是又轉身離開,說道:「五天後,再早些來。」五天後,張良還未等到半夜就出發前往。不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如此。」然後拿出一篇書卷說:「讀好此書,便可以做帝王之師了。十年後,天下大變。十三年後,小子您會在濟北見到我,那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離去,並無留下其他說話,也沒有再見張良。等到天色亮了,張良細看這篇書卷,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本兵書非常特別,於是經常研讀它。

註釋

ヾ 父:對年老男性的尊稱。

ゝ 期:《說文》:「期,會也。」段玉裁注曰:「會者,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為會合也。」

ゞ 復:副詞,又,再。

々 頃:名詞,頃刻,短時間。《戰國策.秦策》:「蒞政有頃。」姚宏注曰:「有頃,言未久。」

ぁ 編書:以竹簡編成的古書。《史記集解》引徐廣曰:「編,一作『篇』。」

あ 興:興發,引申指變動。

ぃ 旦日:第二日。旦,天明。

い 異:與別不同,特別。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