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裡談「港獨」,是「討論」還是「鼓吹」,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因此有人就偷換概念,將「鼓吹港獨」的違法行為,包裝成「討論」的學術模樣,還得寸進尺說成要「鼓勵討論」,以便歪理在校內大行其道。
不過,已有既定目標和立場,還可以說是「討論」嗎?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前前後後以「港獨」為主題出了多少期刊物?多少篇文章當中聲言要「建國」、稱香港「被中共打壓」、揚言要「武裝革命」、「流血革命」?這些到底是理性的討論,或是失去理性的妖言企圖惑眾?在中學就「港獨」所成立的所謂「關注組」,都以「重奪政權,香港獨立」為口號,當中有什麼「討論」空間?
在香港,永遠不缺「言論自由」,所以一些政客可以無證據下作出「指控」;部分媒體可以隨意「演繹」他人說話;學生可對師長「罵娘」,再發表社會不接受的「偉論」。當這一小撮害群之馬運用「言論自由」去破壞社會秩序的時候,社會大多數更應該用法律、規則、道德、倫理去予以制衡,這才是香港眾多核心價值並存的可貴之處。 ■記者 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