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平等除了公平受僱或同工同酬等議題,在語言領域上亦不容忽視。大眾傳播媒介在此擔當重要角色,一字一句既可載舟亦能覆舟。
在廿一世紀,爭取男女平等的成就日就月將,不少行業已提供男性侍產假,女性成一國之首亦已非天方夜譚。遺憾的是,在八月結束的里約奧運會電視、電台或報章雜誌報道或評論中,語言歧視仍俯拾皆是。
劍橋大學出版社分析大量有關奧運會的新聞報道和社交平台發帖,發現形容女運動員最常見的相關語是aged(年老的)、older(較老)、pregnant(懷孕)、married(已婚)或unmarried(未婚),相反,與男運動員有關的則包括fastest(最快)、strong(強勁)、big(健壯)和great(厲害)。可見男性的賣點乃自身成就,女性的定義卻散落在外觀、年齡或與男性的關係上,內在優點卻被傳媒狠狠擦掉,甚至姓名亦石沉大海。
女選手奪冠 原因是丈夫?
美國主流廣播電視NBC(國家廣播公司)早在賽事開幕不久已惹起事端。匈牙利游泳選手Katinka Hosszu在四百米個人混合泳(individual medley)以打破世界紀錄成績勝出,當鏡頭轉到她丈夫兼教練時,賽事廣播員擲下一句:「And there's the man responsible.」(這就是她奪金之因。)教練當然應記一功,但試問傳媒有否蚞布國泳手「水怪」米高菲比斯的訓練團隊?
年僅19歲已五奪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Katie Ledecky被傳媒稱為「female Michael Phelps」(女菲比斯),彷彿其九屆世界冠軍和三項世界紀錄保持者的成就仍不足為她賺個獨立名字。美國大報Chicago Tribune(芝加哥論壇報)一則報道多向飛靶射擊(trap shooting)美國選手Corey Cogdell-Unrein奪得銅牌時頭條寫到:「Wife of a Bears' lineman wins a bronze medal today in Rio Olympics.」似乎神射手的眼界亦比不上其身為職業美式足球隊芝加哥熊(Chicago Bears)前鋒妻子的「名銜」重要。
足球無性別 何需分男女
有時我們亦不自覺地犯下語言歧視。有否認為說「man's football 」(男子足球)乃多此一舉、「woman's football」(女子足球)卻自然不過?但試問football、basketball或其他運動為何必被認為剛陽氣盛。
女性加入戰團則需煞有介事劃分?又為何香港羽毛球選手伍家朗被譽為「林丹殺手」而不用「林丹男殺手」,但單車選手李慧詩卻被稱為「牛下女車神」?
徹底消除語言歧視,先要在思想上鞏固男女平等。■鍾可盈博士 琤芮瑊z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