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神隱」壤塘200年 探秘藏傳佛教覺囊文化中心

2016-09-17
■遠觀覺囊文化中心。■遠觀覺囊文化中心。

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佛教從漢地和印度大規模傳入西藏。藏傳佛教由此興盛繁榮,先後形成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等眾多知名教派。十二世紀,瑜伽行者余摩彌覺多吉創立覺囊派,曾盛極一時。由於覺囊派與被視為正統的格魯派主張完全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十四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高僧仲然拉西日輾轉來到四川壤塘創建覺囊派寺院,藉以延續覺囊派法脈。■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四川壤塘報道

壤塘地處川甘青三省結合部,山高林密、交通不暢,是四川最後開放的一個縣。佛教高僧來到壤塘後,潛心學佛、鮮問世事,故而近兩百年間幾乎被外界遺忘。8月8日,當地盛大的「壤巴拉節」對外開放,一個嶄新的覺囊文化中心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佛教聖地中壤塘

從縣城出發往北,一路盤旋上山,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經幡。到達山頂,近處是波瀾起伏的高山草甸,遠處是層巒疊嶂的雪山。汽車一路下山,穿過「九道拐」,便來到一處平壩。在則曲河中游,一片金光閃閃的寺廟群,格外引人注目。「背倚壤巴拉神山,面臨臥象山,則曲河環抱。」隨車導遊阿壤卓瑪介紹,這裡便是中壤塘覺囊文化中心,主要由確爾基寺、澤布基寺和藏哇寺三大寺廟群組成。

確爾基寺始建於1378年,由活佛的住宅、康薩廟、康瑪廟、經堂四部分組成,是覺囊派三大寺的主寺。寺內屹立茪@尊13米高的彌勒佛銅像,形態高大、體態莊重、面目慈祥。金碧輝煌的康薩佛殿收藏有古代鎏金佛、文成公主親手刺繡的《藥王佛》唐卡等稀世之寶;氣勢宏偉的寢宮供有大小不等的佛像4,000餘尊,400平方米的彌勒佛唐卡被譽為藏區唐卡之冠。「這部大藏經保存完好,距今已有1,000多年。」確爾基寺住持展示了一件鎮寺之寶,稱該寺藏有佛經一萬多卷。

三座寺院彼此相連,與周圍的民居融為一體,儼然一座小城鎮。阿壤卓瑪說,2007年確爾基寺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當地民眾稱之為「小拉薩」。阿壤卓瑪介紹,除上述三座寺廟外,壤塘還有大大小小30多座寺廟。棒托寺50多萬片刻滿經文、佛像的巨大石片,完整記錄了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曾克寺以3座高50餘米的9層米勒塔為中心,豎立了1,108 座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佛塔。

璀璨文化代代傳

「每一塊上有六個字,我們稱『六字真言』,藏族小孩牙牙學語時便開始吟誦。」記者走進壤塘縣非遺博物館,第三層展廳大門口便擺放蚍g滿藏語的彩色石片。講解員卓瑪姑娘介紹,當地人在瑪尼石上刻經文,用這種方式進行祈福。每年冬天,老人們便自願前往寺廟雕刻,日積月累便形成了棒托寺50多萬片的壯觀景象。整個展廳分成藏藥、藏戲、唐卡等板塊,濃縮了藏文化的精髓。多姿多彩的藏文化,是怎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呢?

記者一行來到中壤塘鎮唐卡傳習所,一個四合院的兩層小樓住滿了學員,他們有的聚精會神繪茩藆d,有的在製作繪唐卡的原料。「孩子們在這裡學習,不僅不用繳生活費,每個月還有300元的補貼。」唐卡傳習所負責人隆日說,該傳習所共有500多名學員,「不僅讓他們有了一技之長,更重要的是讓唐卡這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在藏戲傳習所,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表演起《格薩爾王》,贏得陣陣喝彩和掌聲。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說,小朋友們的表演原汁原味,藏戲後繼有人。在藏紙傳習所,幾位藏族青年用石頭砸爛樹根,接茤韙J水中浸泡,然後用篩子過濾,曬乾後便成了一張張薄如蠶翼的藏紙。「這種紙韌性好、有毒,是許多經書千年不腐之謎。」一位負責人說。

短短半天,記者一行先後深入藏茶、藏香、藏藥、藏戲等傳習所,見證了絢麗多彩的藏族民間文化。「遊客不僅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藏族特色產品,而且還可以參與其中體驗博大精深的藏文化。」隆日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