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梵音古樂」:穿透心靈的吟唱

2016-09-17
■藏戲表演。 李兵 攝■藏戲表演。 李兵 攝

「嗚、嗚、嗚......」隨荋X聲低沉的金剛法號,身披紅色袈裟、頭戴紅色法帽的樂僧們緩緩步入舞台。他們時而緩步而行,時而閉目打坐,口中唸唸有詞,打擊樂和蚢洶H的吟唱,好像把聽眾帶到了一個遙遠的世界。「梵音古樂沒有任何修飾,完全是自然之聲,歷經了千年的傳承。」藏哇寺活佛、國家非遺傳承人嘉陽樂住說,梵音古樂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需要用靈魂來聆聽。

覺囊梵音古樂源於印度佛教音樂,除用口傳心授之外,還創造了「央移」記譜法,使300多首孤本曲譜得以傳承下來。自公元1027年覺囊梵樂誕生以來,傳延至今已近千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整個舞台上有金剛唱誦師、法號師、嗩吶師等20餘人,分為恭迎、沐浴、皈依、禮讚等幾個部分。整個演出,沒有大的起伏,但聲音清淨、空靈,特別有穿透力。坐在台下,雖看不懂台上的表演,聽不懂吟唱什麼,但內心卻分明受到深深的感染。「這些樂僧,經過了10年以上的唱誦練習和至少6年的閉關禪修。」嘉陽樂住介紹,「梵音古樂」使用的樂器,均是藏哇寺世代傳承的珍貴法器,可謂件件是文物。

「覺囊派梵音古樂原汁原味,雖歷經千年仍沒『變味』。」四川阿壩州知名民俗學者馬成富說,覺囊古樂不僅具有極高的音樂學術價值,而且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宗教學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