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選出二零一六年度的代表詞彙,是「後真相」。詞典總裁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表示,「Post-truth」(後真相)擊敗「Alt-right」(另類右派)及「Brexiteer」(支持英國脫歐人士)而獲選,理由是後真相這個詞彙,最能夠代表二零一六年整年中,那充滿了情緒化的政治對話。
後真相的意義是什麼?詞典的解釋是,「反映客觀事實對民意的影響力,比不上情緒及個人信念的情況。」後真相這個詞彙,是從二零零四年起採用,用來描述當時的政治現象,指出的是選民的傾向,是依據個人的感性和立場作出判斷,而無視客觀的事實,因此,政治人物便會利用謊言來操弄選舉。二零零四年西方開始發現這樣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到了今年,這個詞彙的使用率,比起兩年前增加了二千倍之多,可見謊言在選舉的操弄愈來愈嚴重,比如脫歐公投,比如美國今年選出個大頭佛。
更令人後知後覺的,是選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這現象,在台灣的民進黨獲得大勝,完全執政後,民眾才發覺,當初民進黨在選前的承諾,原來都是鬼話連篇。比如答應勞工的七天假期,如今要砍掉了。選前用謊言騙勞苦大眾,選後執政了,便向財團大幅度傾斜。
後真相的可怕,是選前的承諾原來都是虛假的,但選後才發覺,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因為肉已經在砧板上,只能任由宰割,要等四年後才有可能加以反擊,但到時會不會又出現後真相的情況?特別是現今的選舉,愈來愈依賴社交媒體,而社交媒體最易製造假消息來煽動群眾的情緒,當發覺是虛假消息時,票可能已經投完了,結果又一次出現後真相的選舉結果。在社交媒體主導的時代,後真相恐怕很難避免,像台灣民眾如今自食其果的情形,恐怕也再度發生。看看美國的大頭佛未來如何,便可觀察這次後真相對世界會帶來什麼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