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隨着醫學的進步,部分頑症也有望被擊敗。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哲學博士李小寶參與的研究發現,部分患瀰漫型胃癌的病人帶有RHOA基因突變,有助日後研發針對此「腫瘤驅動基因」的標靶藥物,為病人提供化療及整個胃部切除療程以外的新出路,其表現備受肯定,獲港大頒授本年度的李嘉誠獎。
李小寶於2010年加入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腸胃癌基因組學)講座教授梁雪兒的團隊。胃癌是香港第四大癌症殺手,每年死亡人數高達600人,而胃癌可分4種,當中以瀰漫型最具侵略性及死亡率最高。李小寶指「一般人如無特別胃痛等情況亦不會照胃鏡,但第一、二期的胃癌,患者未必有太大感覺,往往到病情嚴重時,才發現問題,因此擴散性高的瀰漫型胃癌更危險。」
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胃癌患者屬於瀰漫型,但目前醫學界仍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付其他類型的胃癌,可獨立切除有癌細胞的部分,但瀰漫型胃癌具有散開的腫瘤特性,一粒癌細胞也能生存,所以只能以副作用很大的化療及切除整個胃部的方法對付。
李小寶參與的團隊研究發現,超過一成的瀰漫型胃癌患者帶有RHOA基因突變,揭示出此為「腫瘤驅動基因」,「我們身體本身有RHOA這種蛋白質,它負責訊息傳遞的工作,但當RHOA出現某種基因突變,便有機會導致瀰漫型胃癌。」
助研標靶藥 減輕副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已在權威科學雜誌刊登,有助全球醫學界及藥廠研發具針對性的標靶藥,只殺死腫瘤驅動基因RHOA等的異常癌細胞,不傷及正常細胞,期望日後可棄用傷害性高的化療,更有望保留病人胃部。團隊未來會再深入研究RHOA在生物學上的功能及變化。
現時32歲的李小寶,曾在英國牛津大學修讀生物化學本科及碩士學位,其後於港大修讀病理學系哲學博士學位。港大研究學院早前舉行「傑出研究生頒獎禮」,主要以研究論文的質素及學術表現為考慮,今年共頒發66個獎項予不同範疇的傑出研究生,當中6人獲最具競爭性的李嘉誠獎、10人獲傑出研究生獎、50人獲大學研究生獎學金。李嘉誠獎包括獎牌和獎狀,以及碩士畢業生可獲一萬元,博士畢業生有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