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時以農立國,平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加之電燈尚未誕生,沒有光害,農民晚上無事可作,便在天階臥看夜色,消暑乘涼之餘,也試圖解讀星漢中的神秘密碼。天上一日,人間千年。亙古以來懸掛夜空的,當數月亮最大最亮。古人不單從觀察月亮而創制曆法,也從千里皓月中聯想出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和典雅的詩詞。長夜漫漫,歷來不知有多少失眠的文人「舉杯邀明月」,把情懷都寄往天上宮闕去。
嫦娥應悔偷靈藥
兩千年前的《楚辭》、《山海經》、《淮南子》,已有關於月亮的記載,「嫦娥奔月」的傳說千古傳誦,時為文人所徵引。唐宋以降,時人對天象所知漸多,「月」在文學作品中,也成為承載特殊意涵的「意象」。月色照耀萬里,古之有情人縱天各一方,仍可一同賞月,「天涯共此時」,故明月常勾起善感詩人的思鄉懷遠之情。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各位想必熟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也是一例。
至於月的盈虧,也是文人創作靈感的泉源,出名豪邁豁達的蘇軾,看着月的「陰晴圓缺」,也時而生「人有悲歡離合」之喟,時而興「哀吾生之須臾」之嘆。中國古代言及「月」的詩詞文章,俯拾即是。
有趣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甚少提起太陽。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比起月亮更直接,但月亮更美麗,更惹人遐想。文學,是追求「美」多於「實用」的。■羅賓 現職中學教師
rcheung@stlouis.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