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憑試卷一(閱讀)的考材,通常是白話文和文言文兼備。文言文部分,從2012年第一屆文憑試開始從未考過詩詞。詩詞是中國文學的精華,中文課程不能不教授,考試也不能不考。2015年中四級開始設範文,共12篇文言經典篇章,其中三首詩組成一篇,三首詞組成另一篇。所以很確實的訊息是2018年開始,必有考核詩詞的機會。
詩詞是韻文,與散文在體制上有很多不同。在出題方面相信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除內容外,詩詞還可考核格律體制。
古詩無字數限制
中國的詩可分古詩、近體詩及新詩。古詩及近體詩均以文言文寫成。古詩起源最早,《詩經》、《古詩十九首》、曹操父子、建安七子、陶淵明等的詩皆為古詩。古詩沒有限制句數、可一兩句便成一首詩,也可長至數十句。每句字數也沒有限制,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
押韻方面,則韻腳皆在偶句末字,有一韻到底的(即全詩只押一個韻),也有中間換韻的(即一首詩押多於一個韻),韻腳通常是平聲韻。古詩也沒有特別要求詩中要有對偶句,就算有也沒有位置的限制。指定篇章中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便是一首五言古詩。
近體詩講求對仗
近體詩在唐朝才成熟,唐朝之前沒有近體詩。唐代科舉考試進士科要求作詩,所以詩的格式要求嚴格。近體詩的典型是律詩,而絕詩則是律詩的一半,還有一種排律,不過中學課程不會教授。律詩以每句字數分類,有五言律詩及七言律詩,句數規定為八句。押韻位置與古詩一樣,皆在偶句末字,但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轉韻,也要押平聲韻。律詩八句,可分為四聯,一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是「頷聯」、五六句是「頸聯」、七八句是「尾聯」。其中規定「頷聯」及「頸聯」必須對偶。指定篇章中,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詩;杜甫的《登樓》則是七言律詩。
詞原為音樂歌詞
用詞來抒情勝於詩,感情可以更細膩,描寫可以更仔細具體,所以感染力更強。詞是配合音樂,可以唱出來的歌詞,源於唐代,至宋代大盛。由於要入樂,所以首先有一個代表音樂的「詞牌」,例如指定篇章的《念奴嬌》、《聲聲慢》及《青玉案》這些便是「詞牌」。
每首詞均須依據「詞牌」的規格填寫,哪一句的字多、哪一句的字少、哪裡需要押韻,均要依據「詞牌」的規定。「詞牌」主導格律而不主導內容,主導內容的是「詞題」,例如《念奴嬌》的「赤壁懷古」、《聲聲慢》中的「秋情」、《青玉案》中的「元夕」便是表達內容的「詞題」。
詞以字數可分三類,58字之內的稱「小令」、59字至90字的稱「中調」、91字或以上的稱「長調」或「慢詞」。所以,《念奴嬌》及《聲聲慢》是「長調」;《青玉案》則是「中調」。
每首詞通常分兩段,第一段稱「上闋」或「上片」;第二段稱「下闋」或「下片」。詞的韻腳可以是平聲,也可以是仄聲,但要依據「詞牌」的規定。對偶與否則沒有特別規定。
過去幾年,雖然沒有考核詩詞,但隨着指定篇章中有詩詞,考的機會也大了。詩詞隨了可考內容外,它的體制也是基本的文學常識,完成了六年中學教育,同學們也需要有一定的掌握,應該也會是考核的範圍之一。■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7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