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舊文化褪色 老店留不住

2016-12-23
■百年雜貨舖的東主「東獅叔」表示已難敵超市競爭。 殷翔   攝■百年雜貨舖的東主「東獅叔」表示已難敵超市競爭。 殷翔 攝

港鐵於南區通車後,鴨c洲島將成為市民最便捷遊玩的傳統漁民聚居地。不過,交通便利的進程,也將是現代生活對傳統漁業文化蠶食的過程,一些極富漁業生活色彩的老店將「買少見少」。

今日的鴨c洲已愈來愈失去海島氛圍,鴨c洲大橋將香港仔和鴨c洲連接一處,每位2.2元的街渡往來鴨c洲和香港仔,下周通車的港鐵進一步將鴨c洲與香港仔連為一體。在鴨c洲世代經營船用五金的同慶公社總值理鄧國銘表示,原來整個鴨c洲街的店舖都是為船家服務,「糧米、耐放菜果、食水、漁網、船用纜繩、船用機械應有盡有,現在隨蚨挈謇煽謅痐帣{代化鐵船取代木船,這些店舖已紛紛轉型或關閉,盛況不再。」

經營生曬海產品的周太太表示,由於活海鮮價格好,冷凍海鮮設備普及,加上漁民大幅減少,大多數漁民後代拒絕接班等因素,傳統生曬海鮮供應愈來愈少,「雖然本地居民還是喜愛海鮮乾貨的特殊風味,銷售供不應求,但苦於供貨不足,生意愈來愈難持續下去。」她表示,許多本地獨特乾貨風味如蝦膏、乾魚春、乾海菜等,早已由食肆絕跡,只殘存於周邊傳統漁民家庭的餐桌上。

現年85歲、家族經營雜貨舖的「東獅叔」表示,當年這條街很多都是「米行」,專門供應漁民出海食用的大米。他家的「儀泰興」雜貨舖當年一天能售出逾700公斤大米,現在只能售出約70公斤大米,因市民大多選擇去超市購物,雜貨舖難以持續。說起他的外號,他說戰後很多內地人來港,他們說買「東西」,粵語音近「東獅」,結果「東獅」的外號陪伴了他逾60年。 ■記者 殷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