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青年議政】假新聞頻現 香港管治新挑戰

2017-02-06

陳曉鋒 法學博士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於2月1日突然宣佈,放棄角逐韓國總統職位。在棄選之際,潘基文坦言,受到假新聞近乎人格謀殺的惡意誣衊,他的愛國心和抱負以及政治變革的願望變得蕩然無存,假新聞也嚴重傷害了他和家人以及他任職聯合國秘書長10年所獲的聲譽。

進入網絡時代,假新聞層出不窮,並透過社交網絡及新媒體快速、大量傳播,讓社會爭議越演越烈,負面效應日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就驗證了假新聞的嚴重性。根據美國新聞網站BuzzFeed的調查,在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的前3個月,排名前20的虛假新聞在facebook上的分享次數超過870萬次,比主流新聞網站上的740萬次高出130萬次。由此看來,假新聞氾濫,後果嚴重,並非小題大做。

假新聞氾濫是全球現象

事實上,假新聞頻現並非網絡時代的新鮮產物。早在19世紀末,Hearst Newspapers為促銷「新聞報」,不惜挑起美西戰爭,成為「黃色新聞」時代最負面的歷史。那個時代的傳播工具需要大資本支援,才能大量散佈,如今只要擁有facebook、twitter等賬號,任何人都能製造謠言,散播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就能把消息散佈全世界。從英國脫歐到美國大選,假新聞已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全球現象」。人們寧可相信頻繁出現的假新聞,也不願信任傳統機制如政府、傳統媒體、社會機構的說法。

香港管治面臨新挑戰

香港一些政客也善於利用假新聞抹黑和打擊對手,對特區政府的良好管治及香港政治生態危害巨大。無論是非法「佔中」、旺角暴動等極端違法事件,或是最近的西九故宮、特首選舉等問題上,反對派都利用假新聞捏造事實、混淆視聽,妖魔化「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企圖動搖中央權威和香港法治精神。比如,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用「中央欽點」、「西環配票」等謠言攻擊特首參選人;為了吸引眼球,製造轟動效應,反對派炮製了大量聳人聽聞的假新聞:第一,指名道姓,惡意中傷個別特首參選人;第二,「假傳聖旨」,對各特首參選人進行挑撥離間;第三,捏造事實,令市民對特首選舉產生不信任感;第四,全面否定「一國兩制」和香港法治。

美國傳播學巨擘Walter Lippmann指出,新聞就像黑夜裡的探照燈,它只能把一個區域照亮,讓我們注意到這個有限的區域內發生了什麼,但是其他的部分卻處於黑暗之中。面對假新聞的挑戰,如何照亮更多「黑暗區域」?政治人物需拿出更多的耐心與智慧,讓民眾相信自己,不斷與假新聞奮戰,謹慎提防有心人設計陷害。現實中,不管社交媒體還是主流新聞平台,甄別新聞真偽,減少假新聞的傳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挑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