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生活點滴:本土點心外鄉人

2017-02-25

■ 吳翼民

改革開放帶來的一大景觀是人的大流動大遷徙。

所謂搞活,人的搞活是最大的搞活。沿海和江南諸城向來都是內地和北方人遷徙流動之目的地,這很正常,人往高處走嘛,誰不嚮往到富庶且有發展前景的地兒生活工作?有人誇張說江南有的城市已經到達了五六個外地人「包圍」一個本地人的格局,使江南人原本的生活軌跡有了許多變化,別的不說,就說飲食口味也有了五方雜陳的改變,全國各菜系點心風味紛至沓來,然而外地的風味終究莫能動搖江南本土的傳統穩固地位,以點心為例,外地風味只能從屬作為補充,江南甜糯酥潤的味道依然氣勢如虹。

在如此變革、動盪、分化的過程中,我有趣地發現,如今從事江南點心製作和經營的竟然絕大多數為外地人,並且他們製作經營的點心竟然比江南點心更江南,與本地人的傳統點心PK的話,竟至是完勝的戰果。

且說餛飩和小籠是無錫的招牌特色點心,改革開放前和初期,清一色由無錫人製作和經營,應該說中規中矩、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不說,因荂u壽星唱曲--老調」活力不足,呈漸次退化的趨勢。因為都是本地人,「近親繁殖」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皇帝女兒不愁嫁」嘛,有的窗口(車站碼頭等)店家更是偷工減料、粗製濫造,把無錫的傳統點心糟蹋得聲名狼藉。有顧客抱怨,無錫小籠的餡心充斥茼蚰皉袢洸M生薑,餛飩皮子硬戧、湯水欠佳,湯麵的香乾絲、蛋皮絲和紫菜也免去了,味道大不如從前啊......及至一個輪迴,到了這幾年,無錫的小籠和餛飩一振新貌,出現了群雄逐鹿的大好態勢,尤其是眾多外地人介入後,無不認認真真、精工細作,把無錫點心的品質較從前恢復得有過之而無不及。筆者欣喜之餘,有意識接觸了個別入此行業的外鄉人,聽聽他們的看法,探探他們的高招--

小王是蘇北宿遷人,來無錫做小籠、餛飩、酸辣湯才幾年,已經迅即膨脹成了七家門店,按說南轅北轍,口味大相徑庭,但他研究了無錫點心的品質,深知老無錫點心之所以硬檔,關鍵是用料不苟且,那麼他唯有先在用料的講究上做足文章才夯實了基石,--肉用的新鮮豬前腿,麵粉用的高筋粉,軋餛飩皮子比別人多軋一遍,湯水用大骨和雞殼熬製,至於酸辣湯的粉絲是從山東進貨的手工山芋粉絲,麵筋則是松鶴牌的無錫品牌麵筋,還有從老家收購得來的土雞蛋云云,他並且還恢復了漸顯頹勢的手推皮餛飩、開發了適合江南人口味的重肉縐紗餛飩。一句話:材料優質才能保證口味上乘;此外在店堂裝飾、餐具購置方面也取法乎上,別具特色,更絕的是招收了一批本科大學生做員工,請專職培訓師培訓,讓他們從內廚做起,經過實踐,擇優分配到各門店當店長;還有營銷策略,除了通常的團購和「秒殺」優惠,還對八十歲以上的顧客進行免單,體現了敬老尊長的精神......這麼一來,他的門店自然勝人一籌,有些質量較差的店家只能甘拜下風,或望風披靡,或努力競爭啦。競爭才是正道,才有活路,才能走得更遠!

所以不要忌憚本土點心由外鄉人來做會走樣變味,外鄉人憋茪@股勁要爭得一席之地,必定會動足腦筋、下足功夫,不然他們何以殺開一條「血路」,在本土點心界分一杯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