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逾萬元太貴擬租借 專用義肢服務未普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禮傑)刀片腳跑手曾在國際田徑場上「驚豔」全球,現在技術更普及,不少傷健人士在日常運動開始用上。有截肢者指,與義肢相比,刀片腳更輕盈、容易屈曲、更「慳力」。有喜愛運動的截肢者因此而重拾踢球樂趣。在香港提供義肢產品及服務多年的公司認為,香港市民對義肢使用的認知普遍不高,不少人不知道運動專用義肢與日常用義肢分別。
1969年,當時只有4歲的董豔雲被倒塌的屋頂壓住腿部,其後傷口感染需要切除部分右腳。1975年從內地來港,她首次戴上義肢。
她指,舊式義肢較重,木造可達10磅,更因沒有護墊令已截肢部位「痛到入心」,但隨着科技進步,情況已有改善。
僅約4磅更輕盈易屈曲
董豔雲自言活潑及酷愛運動,即使戴上義肢亦無阻參加十公里長跑。與義肢相比,她認為刀片腳僅約4磅,更輕盈、容易屈曲,使雙腳皆能發力,「可以感受雙腳在跳」,相比穿義肢時只能依靠健全的腳帶動,更「慳力」。
任職紀律部隊工作的鄭艮亨,2011年因交通意外需要切除部分右腳,雖由體能導師轉為文職,仍保持健碩身材。他仍保持做運動習慣,只是戴上義肢不方便,只能游泳及做上肢力量訓練。
鄭艮亨穿上刀片腳後,直言可以「跑返步」且感覺自由。他熱愛足球,更重拾踢球樂趣。
然而,被問及會否購買刀片腳,兩人皆異口同聲指未曾考慮,認為刀片腳只是在運動使用,平日都會用回義肢,而且要花過萬元,因此沒有意慾購買,反指若能租借則會考慮。
港人對義肢使用認知不高
在香港提供義肢產品及服務超過20年的奧托博克董事總經理彼得高拔指,香港市民對義肢使用認知不高,公營醫療系統只提供基本義肢產品,以往甚少人有機會接觸和使用運動專用義肢,對其與日常用義肢的分別也沒有概念。
奧托博克計劃今年在本港開設義肢及矯形器服務中心,由以往「商業對商業」(B2B)模式,增加與用家的更直接接觸。彼得高拔希望中心提供由訂製刀片腳在內義肢或矯形器,到護理及支援的一站式服務。
奧托博克亞太區執行總裁Ralf Stuch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計劃讓內地顧客來本港義肢及矯形器服務中心使用服務,是計劃中把香港與亞太區的辦公室及服務融合的其中一步,又透露正計劃進軍亞洲其他國家及地區,如越南、斯里蘭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