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兼首席會長
林鄭月娥以777票高票當選,一方面反映她得到建制派陣營的全力支持,另一方面亦顯示建制派在選舉中實現了「大團結」,為林鄭施政奠下較穩固的基礎。毫無疑問,修補社會撕裂,團結社會各界是今屆特首選舉的其中一個主題,林鄭不但以「同行」作為選舉主旨,而且在當選後隨即表示組班用人唯才、不論派別。用人唯才,意思是所用之人必須是有能之士、有心服務社會,但同時,更要認同愛國愛港立場,擁護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才可稱為真正的治港人才。只要符合這些條件,林鄭都會不問黨派量才任用。現在林鄭已經釋出善意,反對派理應放下意識形態桎梏和成見,丟棄敵對思維,與林鄭及新一屆特區政府共同努力,為港人謀福祉。如果仍然死抱對立思維,顯然並非香港之福,也不是廣大市民所希望看到的。
在今屆選舉委員會的構成中,反對派佔300多票,建制派則約有800票左右,最終林鄭取得了777張選委票,以票數論屬於較高的得票,考慮到反對派選委絕大多數都投予曾俊華,反映林鄭月娥幾乎盡得建制派選委票的支持,成績得來不易,不但反映林鄭的能力、往績、政綱得到建制派選委的認同,更顯示建制派在選舉中實現了「大團結」,共同支持符合中央四大條件的林鄭。
建制派「大團結」有利林鄭施政
建制派陣營是特區政府管治施政的重要夥伴,亦是主要的支持力量。建制派在選舉中「大團結」支持林鄭,對於林鄭之後的施政有極為重要的幫助,有利新一屆政府實現較好開局,也有利她落實各項政綱。
毋庸諱言,團結社會是今屆特首選舉的一大主題,各候選人都以修補社會撕裂作為主要政綱,林鄭在選舉中成功「團結」了建制派陣營,下一步是全面團結社會各界,凝聚各界共識推動香港發展。確實,近年香港社會對立撕裂嚴重,導致政府施政困難、發展陷入空轉。香港已再承受不起社會撕裂的代價,新任特首必須以新管治思維,重新彌合社會,團結各界,推動香港向前。林鄭以「同行」為競選口號,強調與民共議,加強聯繫,正體現其管治新思維,講出社會大眾心聲,回應了市民的期望,有利社會凝聚共識,紓解近年對立撕裂的情況。
值得指出的是,林鄭儘管在選舉期間遭到反對派的攻擊及抹黑,但她在當選後隨即表示會馬上約晤立法會各黨派的議員,並希望建立恒常的溝通機制,為行政立法關係打好基礎。固然,反對派由於政治原因,對特區政府持反對及抵制的態度,但林鄭由選舉期間到當選後,都不斷向反對派釋出善意,並且表示會設立恒常的溝通機制,展示出政治家的胸襟和氣度。
在用人方面,林鄭強調組班用人唯才、不論派別。用人唯才不是指用人只問能力,不問其他,恰恰相反,除了要有心服務社會、有能力之外,更要在貫徹「一國兩制」、效忠基本法的原則上亦須堅守底線,如此才能確保「一國兩制」落實不變形、不走樣,才有利香港抓住國家發展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長期繁榮穩定,這才稱得上真正的治港人才。只要符合這些條件,林鄭都會不問黨派量才任用,反映林鄭有心有力去修補社會撕裂,團結各界共建香港。
「用人」理念:有能力也要堅守底線
當前特首的主要工作是團結社會各界,集中精力促經濟利民生。過去多年,香港在政治的對立中,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社會的精力都浪費在政治對抗之中,立法會淪為政治角力場,一事無成。泛政治化撕裂社會,導致社會的嚴重分化和對立,不僅令社會無法集中精力和資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且把社會爭議推向極端,衝擊「一國兩制」底線。這種泛政治化的困局如果不改變,香港的發展將會成為空話,如果讓這種政治對立持續,所有香港市民都是輸家。
林鄭已經伸出橄欖枝,反對派理應放下敵對思維,實事求是,積極回應,尤其在各項社會經濟民生政策上,提出意見,加強溝通交流,共同為港人謀福祉,才是最符合香港利益。香港市民已經對無日無之的政治爭拗和對立感到厭倦,現在是時候放下對立,實現和解,回歸理性,切實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為香港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