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攜手大灣區建設 確保「一國兩制」持續成功落實

2017-05-06

袁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具有多重歷史意義的國家戰略。它既是經濟戰略,推動粵港澳成為世界級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戰略,將粵港澳建設成為極具包容性、多樣性的世界性文化中心;更是政治戰略,讓「一國兩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在經濟、政治、文化的多重戰略中,香港無疑處於重要的戰略節點位置。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需要香港,又必須有利於和服務於香港,為香港的經濟繁榮、政治發展、社會和諧、文化昌盛注入強大的動能。尤其是,要推動香港與內地成為「一國兩制」下,同呼吸、共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讓香港民眾共享時代發展的紅利,使香港成為充滿活力的繁榮和諧之區。

建設大灣區賦予香港新機遇

當前,香港正處於重大歷史關口,面臨複雜多樣的挑戰。對此,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必須以系統性、前瞻性的眼光,從根本上推動香港向前進。本人認為,香港目前需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要通過搶抓新的周期性機遇,來化解香港的結構性困局。香港當前面臨的眾多問題,與香港自身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密切相關。比如,眾所周知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空間和社會發展空間,均造成了較嚴重的擠壓。當前,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困局與世界經濟的周期性困境相互重疊。從世界經濟長周期看,全球經濟正處於增長低谷期。但全球經濟的每一次增長低谷,都在孕育新一波的增長高潮,目前,世界正在孕育以互聯網為牽引的新一輪技術和產業大變革。一些學者認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期可能會出現在2025年左右。正是基於此,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實施國家創新戰略,以搶佔未來新的經濟制高點。與此同時,中國內地也在佈局、實施2020、2030戰略,並已經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這一背景下,香港在未來10年、20年的經濟大變局中,將以什麼應對?是因循老路,徘徊不前;還是積極應對,融入世界新的產業變革潮流,抓住新的經濟增長周期?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香港未來。

二是要重振香港中產階層。香港是典型的市民社會,中產階層是社會發展的主引擎與穩定的壓艙石。未來香港的穩定繁榮,取決於是否有一個理性並具有國家認同感的新中產階層。但從香港情況看,香港經濟形勢,尤其是高房價,正在讓已有的中產階層產生無力感,讓未來可能成為「中產」的年輕人產生無望感。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目前20-24歲的青年人,即剛畢業的青年人群失業率約為10%,高於香港社會的整體失業率(3.6%)。不少調查也表明,香港年輕一代中,相當多的人認為自己事業發展機會比上一輩差。因而可以說,香港正在面臨一定程度的 「中產」危機,必須有確實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

三是要構築建立在本土責任意識上的共識性價值。熱愛國家、勤勞拚搏的「獅子山精神」,曾是老一輩香港人民的精神標籤。但隨着香港人口的代際更替,香港的精神價值面臨代際斷裂的危險。有人號稱要喚醒香港的「本土意識」,但實際上,本土意識本身並不會成為黏合社會的共識性價值。本土意識是一種情感表徵,沒有明確的發展主張,它總是要和這樣、那樣的政治意識形態相結合。一旦本土意識被極端政治意識形態所操弄,如分離主義、民粹主義,本土意識反而將會帶來社會的撕裂。所以,面對本土意識強烈的香港新生代,必須構築新的共識性價值。

上述三個問題,有着緊密的內在關聯。抓住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重大的戰略機遇,不僅可在經濟上更新換代,還能在新的奮鬥中建立新的香港精神,重塑未來10年、20年、50年的香港。

建設大灣區 促人心回歸

香港要確保「一國兩制」持續成功落實,就要真正實現人心回歸。而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的大發展,人心回歸就是緣木求魚。但是,經濟發展不會必然導致人心回歸,只有大力提升了廣大民眾獲得感的經濟發展,才會有力推動人心回歸。因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必須緊密契合人心回歸的要求。這裡簡要談以下三個觀點:

其一,要從培育未來具有國家認同感的新中產階層出發,戰略性地佈局粵港澳經濟合作內容。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基礎建設、金融合作固然重要,但是這些不會自然導致香港經濟結構朝着有利於中產階層的方向發展。同時,香港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城市,當未來其人口日益增多,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中產階層的焦慮感會更強烈。因而,要根據中產階層的特點,從粵港澳創新創業、文化創意、互聯網等方面的一體化發展上,部署大灣區合作發展的產業規劃。

其二,粵港澳共同營造「本土責任意識」。當前,本土意識越來越被分離主義和極端勢力所利用。香港的敵對勢力將自己的真實目的掩蓋、包裝為倡導分離,甚至走向「港獨」的所謂的香港「本土意識」,以獲得本土意識層面的情感煽動力。為此,要及時把握本土意識的引導權,糾偏本土意識的分離化、極端化傾向,將本土意識闡述為關注鄉土、珍惜家園、建設家國的本土責任意識。粵港澳三地血脈相連,文化相通,可圍繞本土責任問題,展開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其三,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率先探索逐步解決香港居民的「國民待遇」的方法和途徑。廣東可以率先探索修改有關政策及實施辦法,讓香港居民在大灣區投考公務員、積分入戶、港籍雙非兒童就讀公立學校等方面享受國民待遇,讓香港居民在享受國民權利與義務中逐步深化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為「一國兩制」的持續成功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