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國產航母與解放軍軟硬實力的提升

2017-05-06

許楨 資深評論員

早前,解放軍首艘國產航母,在遼寧大連下水。由於該艦的下水狀態甚好,據信,其艦體、上層建築與動力系統的完成度、整合程度高;因此,距離廠方、軍方檢測、驗收的日子,並不會太遠。另一方面,參考其姊妹艦-由原蘇聯「瓦良格號」改建成的「遼寧號」服役經驗可知,難度最高的「艦-機」協調,中國海軍航空兵對關鍵技術的掌握,也比國際研究及情報機構主流研判要快速不少。

解放軍「鳥槍換炮」

一方面,上述情況反映了中國海軍自冷戰結束以降,在國民經濟快速成長的基礎之上,取得頗為全面的進展;不只是航母,連帶核潛艇、中型戰艦-如驅逐艦、護衛艦等硬件,早已完成「鳥槍換炮」。另一方面,也說明軟件建設,在項目管理、人員培訓等領域,也在追近先進國家水平。

一直以來,解放軍,尤其是海、空軍的原則都是「寧可人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也就是說,早在相裝武器或設備國產化,甚或進入解放軍編制之前,就在軍中、民間選拔人才,作理論準備、技能訓練。一旦財政、技術或生產條件許可,目標武備入列之日,就是堪用之時,盡量做到人、兵零時差。

此一建軍傳統的形成與保持,與1920年代末以降,解放軍及其前身就在相當緊張的物資、技術及安全環境下組建、發展,有着明顯的因果關係。與之相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經濟及國防壓力要小得多的印度三軍,因為對外軍事交流的環境優厚,頗為容易同時自美、歐、俄取得先進武器,卻不甚注重人力建設,而長期依賴進口裝備及維護,甚或有先進戰艦、戰車、戰機,因人力資源不足或不繼,而無法有效發揮其性能。

就此而言,無論中國解放軍是順風還是逆風而行,即便在「科技戰爭」的時代背景下,「人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不變。航母也好、導彈也罷,始終是第二位的。在此視野之下,軍隊的腐化,特別是成系統、由點到線再到面,恐怕遠比裝備落後於一時,還要致命。無論如何,軍隊的反腐,就比其他領域的倡廉工作,更牽動國家安危、人民福祉,務須上下一心,舉全國、全軍之力以應對之。

當然,從積極方面去想,中國解放軍,尤其是外訪最多的海軍,在近十年來,人文、裝備軟、硬兩面同時進步,就得以在和平時期,提升國家與軍隊形象、建立長遠對外關係。可以說,海軍軟實力的保持、強化與發揮同樣重要。在和平時期,軍隊硬實力「停留在紙面之上」,不盡然是壞事,與別國、別軍硬碰硬,自然可免則免。然而,所謂「威武文明之師」若只留在家門,便會讓一些或居心叵測的國家,視之為軟弱落後。

改善中國的戰略安全環境

在這方面,解放軍最成功的和平時期執勤,以及軟實力展現行動,就是維持了近十年的「中東護航」。在亞洲、非洲接合部,特別在海盜猖獗的亞丁灣,中國海軍派出先進的052B/C/D驅逐艦、054A護衛艦及補給艦,保護通過該地的各國民船,恰如其分地展現綜合國力,並成為解放軍與聯合行動的歐、俄、美、亞同行密切互動的恒常平台。

以此背景,解放軍在離亞丁灣不遠的吉布提建成海、空基地,變得更順理成章,更自然地為區內國家所接受,所引起的西方反彈也微不足道。這種海上、空中軟、硬實力的交替累積與施展,在較少經濟及人命代價下,大幅改善中國的外交、戰略與安全環境。

最終,首艘國產航母及其後續型號投入服役,也會加速上述良性循環。因此,筆者相信,作為中國最強的海、空作戰平台,解放軍未來數艘航母,除近在家門的南、北太平洋外,也會自南海西出,恒常到印度洋,尤其是西印度洋巡弋,以鞏固中國軍事軟、硬實力在該戰略地帶的存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