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區潔芳團隊研發測量表 免延誤錯失社交黃金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隨着社會對兒童自閉症增加認知,相關識別與治療愈來愈受關注。不過,對於只有輕微自閉傾向的幼童,可能會被認為是略為害羞,加上在幼稚園階段多有老師陪伴,其問題有機會被忽略或延誤處理。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區潔芳團隊,便針對3歲階段幼童的互動情況,自行研發「課堂觀察測量表(SCOS)」,目標做到「3歲定自閉」。研究團隊觀察近千名學童的相處狀況並作測試,初步分析相信SCOS有助識別輕微自閉個案,有望趕及於4歲至6歲結識新朋友的黃金時間前,為有需要者提供支援治療,幫助幼童未來社交發展。
現時估計約88個兒童便有一個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當中程度可輕可重,如不及早治療,即使是輕微個案亦可對生活有嚴重影響,這些個案經常到6歲至7歲始被發現,令治療時機遭延誤。
輕微自閉常被誤當怕醜
區潔芳解釋指,輕微自閉症幼童可能會有「小小孤僻、怕醜、不喜歡與人遊玩、有點任性、未必控制到自己情緒」等細微徵象,一般較難察覺;尤其幼稚園階段幼童多有老師陪伴遊玩,問題並不明顯;至升小後他們要靠自己在操場結交朋友,主動邀人遊玩,此時才發現問題或已太遲。
她進一步說明,1歲至2歲的嬰兒即使放在一起,一般而言都是各有各玩,3歲開始願意一起玩,4歲至5歲逐漸有「老友」的概念,慢慢學習如何結交朋友,6歲升小則是實踐所學的關鍵時刻,「假如自閉症幼童未能把握這個『埋堆』時機,問題浮現後老師再作轉介,而治療過程難免需要一兩年時光。」如此幼童便白白錯失了結交朋友的黃金時間,真正是「輸在起跑線」。
易情緒波動 隨時做「怪人」
此外,由於自閉症幼童較易有情緒波動,同學看在眼裡未必理解,甚至會給冠上「成日發脾氣」、「怪人」等不良標籤,使其校園生活變得難上加難。
由於成人與幼童相處時一般較有耐性並會多加遷就,使問題更難察覺,區潔芳團隊遂致力研發「課堂觀察測量表(SCOS)」,用以研究在沒有成年人在旁支援時,幼童如何與同伴交流,從而使ASD先兆變得明顯,以識別輕微個案。他們走訪本港多所本地及國際幼稚園,觀察近千名3歲學童的相處狀況,並以SCOS進行測試,「當我們發現了懷疑有自閉症風險的幼童後,待他們5歲再作臨床斷症,從而驗證SCOS是否有效發揮識別作用」。
研究獲研資局130萬資助
區潔芳強調相關治療並不困難,關鍵在於識別哪些小朋友需要接受治療,如研究證實能提早識別幼童輕微自閉傾向,對及早治療支持將大有幫助,亦可趕上4歲至6歲正常交友的黃金時間,也可避免幼童習慣自閉行為而增加糾正難度,對幼童本身還是家人照顧方面都有好處。
上述「從幼童互動中尋找輕度自閉症的先兆」研究獲得研資局130多萬元經費進行,區潔芳表示,目前已經完成相關觀察與斷症程序,經初步分析相信可行,但準確結果仍要待分析所有數據後始能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