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近年對管教子女的取態兩極,一派家長惶恐子女「輸在起跑線」,報讀無數興趣班望其盡早「裝備」自己;另一派家長擔心過分催谷會造成壓力,提倡「給孩子快樂童年」。面對今時今日「左右做人難」的局面,親子關係專家港大心理學系講座教授區潔芳坦言同情香港家長狀況,又分享自身經驗指,教育兒女並無「通書」可看,寄語家長盡力做好親子溝通,如此即使管教出錯仍有補救機會。
朋友仔「執石仔 」 增「牙力」識創意
古人云「勤有功,戲無益」,近年愈來愈多主張反對此說,聯合國亦建議兒童應該每日最少玩一小時。區潔芳引述外國研究,說明給予兒童自主遊玩其實好處多多。「除了較少抑鬱及焦慮問題外,他們在創意、領導能力、說服能力及策劃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出色表現。」
她解釋,其實情況好比舊時兒童周街玩,「在街執石仔跟朋友玩一餐,這不但需要發揮一定創意,亦培養他們游說其他人一起玩的『牙力』,思考『玩什麼、去邊玩、如何玩』則培養組織與領導能力」,說明遊玩亦能讓小孩獲益成長。
話雖如此,區潔芳坦言這類研究或意見終歸只能參考,切勿「一本通書睇到老」,「最慘係你睇晒所有研究,照做都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少讚仔驚變壓力 「錯了很多年」
她憶述過往曾有研究,清楚指出物質獎勵並非鼓勵子女讀書良策,反有可能使他們失去讀書動力,而過分稱讚亦有機會帶來反效果,「於是就算看見兒子們的成績再好,我心裡再高興也不會在他們面前過於展露,生怕稱讚太多反會變成壓力,當然亦不會給予物質獎勵。」豈料有日兒子竟向區潔芳「投訴」道:「我一直以來都很努力讀書,成績也算不錯,為何妳始終未曾好開心地稱讚過我?」更謂「做妳的兒子很是辛苦」。
區潔芳感嘆那時候才驚覺自己「錯了很多年」,其後逐漸調整「策略」,總算能亡羊補牢。這段經歷讓她體會到,研究結果不過是顯示出一條「相對可行的路」,教育子女並無一套「絕對」的心得,「不過,做好親子溝通還是非常重要的,因兒女有所不滿時願意提出或反映,這讓父母有更多機會作出改善與修補,避免一錯便無可挽救。」■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