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認知偏見與賭徒謬誤

2017-05-20

■ 葉輝

有專家指出,持續焦慮許是高智商的標誌;加拿大麥克埃文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潘尼(Alexander Penney)就各種話題採訪學生,發現高智商學生容易感到焦慮,煩惱俱為日常瑣事;他說道:「事實上,他們憂慮更多,憂慮亦更深,如果某一消極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就會比別人想得更多。」

潘尼發現也許與語言智力有關,即智商測試中以文字遊戲形式測試,他認為,高超的口才或更容易將焦慮變成語言;但那未必是缺點,他說,「也許他們比常人更擅於解決問題,或可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卓越智商並不等同於明智決策,在某些情況下,高智商反而會令選擇更為愚蠢。

過去十年,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基夫.史丹諾維奇(Keith Stanovich)一直設計理性測試,他發現公正、無偏見的決策往往與高智商無關;由於有「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即在搜集信息時往往有特定選擇,以此加強觀點;在爭辯之時,更明智的做法乃將假設擱置,但他發現,聰明人做到此點的可能性,並不高於只有平均水平智商的人。

在標準認知測試名列前茅者可能會有「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雖然他們非常擅於批評他人的錯誤,卻更難認清自身的缺陷,此外他們更容易陷於「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即一枚硬幣落地時,如果頭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此一謬誤會引致滿盤皆落索。

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傾向於依賴直覺,而非理性思考,可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門薩(Mensa)會員相信超自然現象,很多智商140的人碌爆信用卡的機率為普通人兩倍;史丹諾維奇發現社會各個階層俱有偏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理性障礙』現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仍會做出非理性的事情,那些宣傳反對疫苗接種、在網絡上傳播虛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而且受過良好教育。」非常明顯的是,聰明人亦可能為愚蠢的想法所誤導。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教授伊戈爾.格勞斯曼恩(Igor Grossmann)認為,世人應將目光轉向一個古老概念:「智慧」;他坦言,「智慧此一概念很虛無縹緲,但如果仔細分析智慧的定義,智慧所指的是作出正確而並無偏見的決策。」

在實驗中,他向志願者展示一些社會困局--從世人如何看待克里米亞戰爭,到《華盛頓郵報》專欄「親愛的艾比」(Dear Abby)中所闡述的令人感同身受的危機,在志願者交談的同時,由心理學家組成一個專家小組,會對志願者的推理及偏見進行評判:他們的論點是否全面,參選人是否能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也就是「理智的謙遜」,他們是否會忽略不符本人理論的重要細節等等;結果獲得高分意味荓N來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關係質量更好,焦慮及重複思考則較少,那似乎為典型傳統意識中所說的聰明人,經常欠缺的素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