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加強中史文化教育 提升學生國家民族觀念

2017-06-02

陳雪儀 香港視藝創新教育學會主席

回歸以來,歷屆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都提出有關教育建議,例如:發展學生全人教育、多元出路、終身學習及提升創意潛能等。近日,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與教育團體及人士會晤,討論如何運用新增的50億元教育經常性開支,以及多個教育議題,例如建議中小學班師比例增加及確保幼師待遇得到保障等。

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以參考西方的理論為主。回歸後,不單在課程上減少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中史及視藝科更有「亡科」的危機。例如初中的中史不是必修科目,高中選修人數不斷下跌,由回歸初期中史考生約30,649人,至2013年大約跌至不足1萬人。另外,從2000年有9,512人參與視藝科考試,至2013年只得4,393人應考,減幅接近54%。情況繼續,中史科及視藝科將名存實亡。這種發展趨勢,卻很少有官員正視。

如果香港的教育不從根本上改變,即使不斷拋出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都是空話。唯有學習自己深遠的文化歷史,才能更好發揮藝術才能。學者Patchen 指出,透過創作、歷史及文化,可獲得藝術知識及技能。 雖然筆者從小熱愛書畫藝術,但今天才感受到著名經濟學者張五常的看法:「中國的文化厚度冠於人類,變化既微妙也豐富,而最神奇是這個文化的基調數千年不變!地球上的其他民族沒有出現過相近的文化發展,毫無疑問地中國的文化發展牽涉到無數大智大慧的人。」

近日,筆者參加了一次四川文化交流之旅,當身處於綠意盎然的九寨溝,看到清澈的湖水、氣勢磅礡的珍珠灘瀑布時,更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浩瀚,身心陶醉其中。更值得一看的是,參觀了三星堆博物館,感覺好像回到三四千年前的情景,親歷古蜀國的歷史,領悟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展品中有陶器、石器及青銅塑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青銅塑像中,其面部、髮式、衣飾都非常精細,但有些卻以誇張和變形的手法來表達,例如將人眼做成突出的圓柱形象,或將耳朵做成寬闊入臉的大耳。千百年來,書畫家的靈感來源不絕,如果我們能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及藝術,相信會找到更多的答案。

筆者在香港從事教學多年,深感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課程內容是關鍵因素之一,例如在中小學課程上,增加有關中國文化及中史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國家民族觀念,相信這是新任特首應該盡快處理的課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