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記錄文革時期一代孩子放肆的青春。二十年過去,一代人成長了,又換成另一代人的青春。本月電影中心特別上映的《八月》,由中國新晉導演張大磊首次執導,榮獲本年度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描寫的正是九十年代初新一代人的青春。
電影講述在國企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下,內蒙古一名男生張小雷一家正經歷時代變遷。張大磊鏡頭下的張小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意味。電影幾乎全片以黑白拍攝,營造懷舊氣氛。最後一小段彩色片段,帶有致敬意味之餘亦令人窩心。一個導演的成長,大概離不開兩種養分--父輩與電影。回憶一律是黑白的,但這兩種愛都是彩色的。
與其說這是個關於張小雷的故事,不如說這是個屬於張小雷的時代。文革後出生的一代,九十年代初剛好不大亦不小。十二歲,開始懂事,好管閒事,卻什麼事都管不來。從學校走回家,又或是走出社會,都只能以半個局外人的身份做些有的沒的小事。電影正是透過這個遊蕩的少年,剖開社會轉型期間的橫切面。看着張小雷家中一幅崔健《一無所有》的海報,別有一番體會。當八十年代的激情過後,人人喊着一無所有之時,張小雷亦正因為一無所有,才顯得無憂無慮,浪擲青春。
順帶一提,雖然電影奪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但其實沒有明確起承轉合的情節線,而是借一段段零碎片段,工人下崗、制度改革、荷里活電影流入等,拼湊何謂「九十年代」。
《八月》的英文名字「The Summer is Gone」,一個夏天過去,連同回憶鎖定在黑白膠片上。這個八月,對一眾大人來說可謂洶湧而來。不過對張小雷而言,也不過是一段流一把汗、學學游水的小日子。正如文革時期青年放縱的青春一樣,張大磊的八月,又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 ■文︰鄺文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