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與數位故友相聚,其中一位因面對公司裁員問題感到苦惱,整頓飯就是一直聽她的嘆息,看她的愁容。遲來的另一位好友一坐下來便發覺氣氛怪異,一問之下得知實情。由於他是一位佛教徒,於是就以一個佛學故事解開大家的困境了。故事簡述如下:
改變思維 結果不同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啼,因此被鄰里稱為「哭婆婆」。一天,一位禪師路過。他詢問老太太因何事哭啼。老太太告訴禪師說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賣傘的丈夫,一個嫁給了賣鞋的丈夫。每當天晴時,她想起賣傘的女兒傘子賣不出去,她便擔心而哭;下雨時,她又想起賣鞋的女兒賣不出鞋子,故又傷心落淚。因此,無論晴天雨天,老太太都總在哭泣。
禪師聽了便說:「天晴時,你應想着賣鞋的女兒賣得多;下雨時,你則想着賣傘的女兒生意好,這樣你便不會哭了。」聽到禪師的一席話,老太太頓時豁然開朗。從此,她由「哭婆婆」變成了「笑婆婆」。
故事其實想告訴我們,同樣一件事,由於思維方式不一樣,結局大不相同。「態度決定高度」、「性格決定命運」這兩句話筆者非常認同。
就以王維、李白、杜甫三位詩人為例,從他們的作品連繫到他們的生平,可見性格、態度絕對主宰命運的發展。
李白不羈 杜甫平實
且看三位的作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月下獨酌》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疊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杜甫《登樓》
三位詩人中,李白與杜甫的性格可說有天壤之別。李白不愛被羈絆。他不畏權貴,不刻意迎合奉承,甚至曾於朝堂之上讓「力士脫靴」。這種瀟灑不羈的性格當然決定了他不被君主重用的命運,最後更因仕途失意而常酗酒,傳說他因醉酒而失足墮河溺斃。《月下獨酌》正是他擁有浪漫奔放風格的代表作。
相反,杜甫雖是李白好友,但性格較平實,這亦造就了他作品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的風格。杜甫情感豐富,常觸景傷情,憂國憂民,故與李白一樣,他同樣活得不快樂。
詩佛王維 放下執着
王維可算是三位詩人中仕途最順利的一位。他青年時期常以邊塞詩表達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政治抱負。後期他遇到政治上的挫折,加上妻子去世,他選擇以佛家思想寄託人生。
因而使其作品以追求清靜閑適的精神生活為主,常流露出恬靜淡然的感覺。正因他能夠放下執着,才得以安度餘生。
因此,性格決定命運,三位詩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因而有了不同的命運。■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