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同一片天】「印五代」:我睇黃飛鴻片長大

2017-06-29
■Paul Brar(左)在重慶大廈經營雜貨店。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Paul Brar(左)在重慶大廈經營雜貨店。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我從小是看黃飛鴻、石堅這些人的粵語片長大的。」這句話出自於在重慶大廈開設雜貨店的印度裔老闆Paul Brar之口。現年51歲的他是家族在港生活的第五代,1歲多來港,在香港讀書、工作,一對兒女也在香港出生。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笑稱,已吃慣香港美食,「雲吞麵由細吃到大,反而吃不慣家鄉菜。」

從Paul的舖位多走幾步,便能看見一間穆斯林餐廳,43歲的店主Sardar Shah於1993年從巴基斯坦跟父母來港生活,與弟弟於重慶大廈經營餐廳至今已十多年。

Paul的祖父輩於1926年隨英軍來港,其後選擇落地生根。在印度出生的他,1967年來港時仍是手抱嬰兒。他還記得唸小學時,每天有1.2元零用錢,「吃碗雲吞麵3毫子,再加3毫子便有支可樂」,放學後經常在樓下士多煲電視劇,「那個年代仍是黑白電視!」

讚治安生活好 性別種族平等

其雜貨店由1957年開業至今,由於父親年紀漸大,Paul遂於十年前放棄裁縫生意,改為接手雜貨店。談到回歸後的變化,Paul指重慶大廈地方愈來愈整潔,形象愈來愈好,樓上由一般民居變成賓館,只是不滿近年很多拿荂u行街紙」的外國人四處生事,破壞大廈安寧,希望政府多作監管。

在這裡落地生根的他表示,子女已習慣在香港生活,稱讚香港治安好,「如果在印度,一個女仔根本不能出夜街。」他亦覺得香港對不同性別及國籍的人十分公平,一家人並無搬回印度的想法。他笑稱,已吃慣香港美食,反而吃不慣自己的家鄉菜。

Sardar的餐廳主要售賣穆斯林菜,客源以非洲裔等外籍客為主,香港人只佔少數。他的4名子女均在香港出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亦曾在為子女找學校時遇上困難,只有一個兒子在主流學校讀書,他希望子女可以跟更多香港學生一同學習,有更多機會學好中文。

回想這20年來的變化,Sardar指香港通脹問題嚴重、租金愈來愈昂貴,相比20年前,更多業主不願租樓予少數族裔,又認為僱主的要求提高了,往往要求他們懂得讀寫中文,令他們的就業機會減少了。他表示,正因為該些親身經歷,令他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學好中文,同時促請政府可協助改善重慶大廈的形象,吸引更多本地客入內消費。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吳子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