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台DJ 余宜發
保護地球這個訊息,近年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耳邊,但有多少人會有實際行動?雖然自己不是一個百分百環保人,但在家居所產生的垃圾,我也會分門別類,這已經是自己多年的習慣,但有時會想:「只是一小撮人的努力,實際上可以拯救到地球嗎?」
早前到台中旅遊的時候,也深深體會到不同地方他們的環保意識,就好像這一次是居住在朋友的家,用過的膠樽也會分門別類,每當垃圾車來收集垃圾的時候,他們也分別把已經分門別類的東西投放在不同的地方,這一種環保方法暫時香港沒有,我們只可以投放在大廈某一處的環保箱內。
我也曾問我的朋友:「看見你這袋膠樽只有十個八個,其實儲存了多久?」他說:「也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我便追問他:「兩個月只產生了這麼少的膠樽,為什麼?」而且我還說:「你知不知道,香港住了七百多萬人,原來每天運送到堆填區的膠樽有五百多萬個,一年的分量如果並排一起,可以圍繞地球八個圈,其實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他說:「因為我們台灣人不常買那些膠樽飲品,所以不是太多。」
沒錯,這一次我也體會得到,台灣人喜歡的不是那些膠樽飲品,反而喜歡買一些用紙載着的凍茶這類飲料。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為了環保,另一個原因價錢比較便宜,而且容量比較大。就好像某天我在一個商場門外看風景,對面的街道已經有八間飲品店舖,可想而知,如果真的需要在外購買飲品,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環保選擇。其實這種環保的分類回收概念香港也有,可以做多一點,好像每次到美國探望家人的時候,看見他們會很用心地把不同的垃圾分類擺放,因為如果被發現沒好好處理這些垃圾,便要罰款,這一個方法可能很有效。
我覺得,這種分類回收方法,其實很簡單,每家每戶只要用少少的時間將不用的東西投放在適當的回收箱,已經幫助了很多,而我自己對於這種處理方法,不知不覺已上了癮,簡簡單單的一個包裝盒,我也會把膠及紙再分類,其實這種上癮也未嘗不可,而且能夠為地球出一分力,何樂而不為。
我也曾經為一些環保活動的頒獎典禮擔任司儀,從中看見很多小學生也有着這種環保的意識,其實能夠從小培養自己這種習慣,甚至把這種習慣與家人分享,一同構建健康的城市,我們還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