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網絡時代到今天,小狸仍堅持看的紙媒只有一個:《參考消息》--應該是職業病使然,總習慣看看外國記者是如何「行文找眼」的。最近看了一篇英國《衛報》記者寫特朗普的「肢體語言」,提到普京與特朗普在漢堡G20首次見面時是「順便」的,所以普京本打算「簡短地握個手」,卻忘了「與特朗普握手是沒有簡短一說的」,結果,普京的右手被特朗普如「鉗子般」鉗住,左臂也被特朗普抓住,然後被「熱烈地搖了又搖,時間長得讓人尷尬」,《衛報》記者最後說:「這個人(特朗普)顯然沒有私人空間感。」
這就是小狸喜歡看外媒新聞稿的原因之一,除了角度巧妙、用詞犀利、趣味盎然外,還時常會提到被中國媒體和社會所忽略的文明理念。
就比如這個「私人空間感」。小狸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曾提過,內地很多人對於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感這個意識比較淡薄。在此試舉幾例:
比如,在內地的車站等車,後面的人經常會緊緊貼住前面的人,一副生怕上不去的樣子,隊伍中每個人的間距明顯要窄過香港。有時你為了躲他往前挪一點,他一定亦步亦趨跟上來,幅度、節奏一模一樣,直到把你逼到牆角。
比如,某次在香港尖沙咀坐雙層巴士,上車是起點站,二層幾乎沒人,一片空位。第二站上來個內地姑娘,二話不說一屁股就坐在了小狸所坐的雙排座之另一座上......回頭望了一眼滿車的空位,小狸內心各種糾結:這是喜歡我嗎?......還是看上了我這排座?喜歡直接說啊,我讓給你......要不要起來?起來會不會讓她尷尬?不起來車程還挺長的......心累。
比如,走在鬧市區,迎面來了一組大媽大叔。「姑娘,×××怎麼走呀?」伴隨爽朗問話的,是大叔「啪」地拍了下我的肩膀,或者大媽如特朗普般鉗着我的手臂......
小狸相信這些人的行為大多是沒有惡意的,更準確地說他們就是「無意」的,但這種「無意」卻也真實地造成了別人的不舒服。
在心理學上,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四個劃分:第一類,親密距離。多出現在夫妻和情侶間,有時也有父母子女或閨蜜間,距離為0.5米以內;第二類,社交距離。0.5米到1.5米之間,可以握手但不易觸身,用於一般朋友和工作夥伴談話時;第三類,禮儀距離。1.5米至3米,用於儀式,表示敬重;第四類,公共距離,3米以上。
換句話說,對於陌生人,人類的心理安全距離其實是在3米以上,但由於城市擁擠和工具所限,平時排隊、坐車不可能達到這個距離,但也不能一下就降到親密距離,至少要保持在社交距離才好。有專家驗證,人們普遍會把身邊60厘米內視為私人空間。
除了明顯的距離,還有一些更深層的隱性侵犯私人空間也值得注意。比如,二手煙。人沒有進入0.5米,但煙飄進來的,而且會影響健康,這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又比如,看到喜歡的小孩(或貓狗)忍不住逗弄,更有甚者會二話不說親幾口(餵食物),下次這種情況請先向孩子母親(主人)申請,這裡面一樣涉及侵犯私人空間以及健康衛生的問題。最後還比如,手機拿給您看照片的時候請不要私自左右亂撥拉......
文明是件細緻的事,需要每個人都有意識起來,「我不是有意的」說多了,也不是很能讓人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