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A:坊間傳聞,杜甫老媽「中意1」吃「杏脯2 (普)」。
B:所以把兒子起名「甫(普)」囉!
C:聽說,「曹操」當聽到「華佗3」要剖開其頭顱為他醫頭風時,他立刻喚人把華佗關到牢裡,最後還要殺頭呢!
D:他這人那麼「躁狂4」,肯定是叫「曹操(躁)」啦!
E:這個世界哪有白吃白住的,即是說「白居」說就「易(二)」!
F:所以「白居易」應叫「白居易(亦)」!
今期的「叫錯名」指把名字錯叫。插圖中的對白所涉及的三個人物,杜甫、曹操、白居易,便屬此類。除此三位,本文還會介紹一些讀者曾在書本上遇上的古人名字,而又不敢肯定當中有些字的讀法的例子。
「杜甫」--唐代詩人。其名句有: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甫」有三音,一「普」、二「店舖5」的「舖(pou3)」、三「斧」。這裡讀「斧」。
「曹操」--西漢政治家。「操」有二音,一「粗」、二「躁」。至於「曹操」讀「曹粗」還是讀「曹躁」,語言學者歷來也有分歧,故讀者可按其習性發音,不過「曹粗」是慣常讀法。
「白居易」--唐代詩人。其名句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易」有二音,一「二」、二「亦」;那「白居易」中的「易」應取哪個讀音呢?這便要從「名」和「字」說起。古人大多「有『名』有『字』」,「字」是另一個「名」,而「字」往往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到了現代才合稱「名字」。本着這個原則,我們可從其「名」和「字」推斷出「易」的讀音。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居易」見於「君子居易以俟命」(《中庸》),意思是:君子居心平正坦蕩等待天命;「樂天」則見於「樂天知命故不憂」(《易經.繫辭》),意思是:順應天意,知其命數,樂其天然。二者合起來都是安於平易的意思。還有,「居易」和「樂天」因果相連--居處安寧、生活簡易,因而能樂天知命。如此看來,「白居易」的「易」是「平易」的「易(二)」,所以應讀作「白居二」。
「温庭筠」--唐代詩人。其名句有: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筠6」有二音,一「軍」、二「雲」,這裡讀「雲」。
「夫差」--春秋末,吳國國君。成語「臥薪嘗膽」中除越王勾踐,他是另一位主角。「差」有二音,一「叉」、二「猜」;「夫差」讀「扶猜」。
「妲己」--商紂王的寵妃。在中國人心中,「紂王」和「妲己」分別是「暴君」和「禍水」的代詞。「妲己」的慣常讀法(俗讀)是「坦己」,可其正讀是「笪己」(「笪」讀「daat3」)。
「曾參」--孔子的得意門生。成語「曾子殺彘7」就是講述曾參殺彘教子的故事。成語「曾參殺人8」就是講述曾參母親誤信他殺人的故事。「參」有二音,一「參加」的「參」、二「人參的參(心)」,這裡讀「心」。
「曹參」--繼蕭何後漢代的第二位相國。成語「蕭規曹隨9」中,「蕭」是「蕭何」,「曹」是「曹參」。這裡的「參」讀「參加」的「參」。
「唐玄奘」--唐朝著名高僧。他就是歷時17年、不畏艱難險阻、前往天竺取經的「唐三藏」。「奘」讀「狀」,可「奘」與「裝」形近,故導致多人誤讀成「唐玄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意」,有合意、喜歡的意思,俗寫「鍾意」。
2.「杏脯」的俗讀是「杏普(pou2)」,正讀是「杏斧(fu2)」;「胸脯」中的「脯」則讀「普」。
3.「華佗」中的「華」讀「話」。
4.「躁狂」指某人情緒不穩定,易發怒,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有暴力傾向。
5.「店舖」,亦作「店鋪」,只與商店有關才可「舖鋪互換」,「鋪排」、「鋪天蓋地」等詞則不可。
6.香港演員「上官筠慧」和「毛舜筠」均以「軍」這個讀音叫其名,那諸君便名從主人好了!
7.「彘」,讀「自」,豬也。「曾子殺彘」比喻人講求信用。
8.「曾參殺人」用以告誡人們,應按事實分析問題,而不要輕信流言。
9.「蕭規曹隨」指沿用前規,不作更改。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