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白鹿洞書院訪古

2017-09-16

■ 張桂輝

白鹿洞書院,與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三十多年前,我在廬山工作期間,曾經幾次踏訪過白鹿洞書院。前不久,藉回廬山探親之機,乘坐小姨夫裴來毅的私家車,再次走進這座千古書院。不像以往,這次純屬個人行為,隨心所欲,訪古尋幽。慢品細看一番,有了些新認知、新感悟,書院深深,古韻悠悠--名稱,古人創意;建築,古樸端莊;遺蹟,古風猶存。

白鹿洞書院,地處江西北部、廬山五老峰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廬山世界文化景觀之一。古往今來,尊享天下書院「第一」等殊榮。這天上午,我們從九江市區出發,經由濂溪區威家鎮,向星子方向前行,在星廬瓷土礦32km處,右拐進入一條寬約4米的柏油路,行進1個多公里,就到達書院停車場。

白鹿洞,原本既沒有鹿,也沒有洞。因其四面環山,俯視如「洞」:東面大排嶺,海拔384米;南面排山嶺,海拔252.6米;西北漢陽峰,海拔1,473.8米;北面五老峰,海拔1,358米。白鹿洞之名,由來逾千年。據北宋著名詩人陳舜俞《廬山紀略》等史志記載,唐代貞元中年(785-805),河南洛陽人李渤兄弟在此隱居讀書。李渤養了一隻白鹿,十分馴服,終日相伴左右不說,還能替主人傳信購物。年復一年,名聲在外,人們便稱其為「白鹿先生」。長慶元年(821),李渤由虔州刺史調任江州刺史後,故地重遊,念念不忘當年苦讀的情景,遂在白鹿洞廣植花木,增設台榭、宅舍、書院,使之成為一處名勝,四鄉文人,往來不絕。到了唐代,曾在星子顏家山寄居的顏真卿後裔顏翊,率子弟30餘人,前往白鹿洞治學授經。南唐升元四年(940),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學館,並命國子監九經李善道為洞主,號稱「廬山國學」。

朝代有更替,興學無削減。北宋初,江洲鄉賢明起等,在白鹿洞辦起書院,頗具創意的「白鹿洞書院」,由此而定名。及至北宋末年,書院毀於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修院內建築,延請名師,充實圖書;親任洞主,親臨講學。且奏請賜額及御書,書院名聲因之大振,一度與國子監齊名。歲月坎坷,風雨無情。後代書院又幾經興廢,現存建築多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

白鹿洞之名,流傳數百年。可是,直到明朝,仍然有名無洞。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決定祭山開洞,並撰有《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在《石鹿記》中寫道:「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也」,遂命工匠琢石鹿置洞中。白鹿洞這才名副其實起來--既有名,又有洞,還有鹿。二三十年前,我就見過那隻石鹿。這次來書院,就像探訪老朋友一樣,急切切繞到朱子祠後面,但見那個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花崗岩砌成的卷拱形石洞,依然故我,洞中那隻石鹿,舊貌未改,靜靜安臥在洞中央。

因為避開節假日,書院遊客不多。我們隨心所欲,忽前忽後,邊走邊看,盡情領略建築群的古樸與端莊。白鹿洞書院,佔地面積近3,00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主要有: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它們名稱不盡一致,特色基本相同--極具古代書院的特徵。這些建築,各自為陣也好,相依為鄰也罷,都與周圍環境,遙相呼應,融為一體。我們走過石鋪林蔭小道,最先來到書院欞星門前。欞星門,是中國的傳統古建築名,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因而,孔廟、十三陵等都建有欞星門。白鹿洞欞星門,寓意這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南康知府何浚所建。三十二年後,明弘治十一年(1498),南康知府蘇葵重建。當時,皆為木質結構。之後,南康知府周祖堯,改為花崗岩石構建築,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樑連接。它是白鹿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日近午時,陽光透過樹葉,灑在這位「老壽星」身上,我連拍了幾張照片,可惜全都是「花」的。

通過欞星門,來到了泮池。泮池通常都呈半圓形,這裡原來的泮池也不例外。1980年,書院維修時,不知為什麼,改成長方形。泮池內曾經種有荷蓮,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池上建有一座小石橋,亦即「狀元橋」。舊時學宮裡,都有個泮池。如同兄弟姐妹一樣,外表長相大同小異,內在素質千差萬別。白鹿洞書院的泮池,名稱與其他地方並無二致,但卻更具靈性--當年,它曾經映照過理學大師朱熹的身影。站在池邊,我心在想:800多年過去了,泮池裡的荷花早已「香消玉殞」,書院中的先賢彷彿「音容猶存」......

我們邊走邊看,邊看邊想。但見從禮聖門至禮聖殿之間有個花圃,面積不算大,種類卻不少。種有梅、柏、桂、月季、梔子、白玉蘭、紫玉蘭等名貴花草樹木。一年四季,花香撲鼻,不單增添了幾分雅趣,而且折射出對聖賢的崇敬。我妻子是廬山的「原住民」。當年在廬山中學讀書時,曾集體到過白鹿洞,並在貫道溪中戲水、拍照。

白鹿洞書院內外,碑文數量之多,所涉內容之廣,書法藝術之精,在全國除保藏碑文為主的文物單位外,當是不多見的。這些碑文和周邊摩崖石刻,是歷代文人抒情詠志留下的墨蹟,為書院增添了絲絲縷縷的人文氣息。它們是白鹿洞書院濃縮的「史書」,真實記錄了書院的大事與興衰;於無聲處,充實了書院的文明內涵,訴說荇扆|的歷史演進,具有可貴的研究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鹿洞書院經過多次維修整理。現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園林建設「五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從而,以它獨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吸引茧蜆隊ㄤ揪漁內外遊客。告別白鹿洞書院時,我忽然生成一個判斷:古人,不但好讀書,而且善擇地。這不,千百年過去了,這裡不單樓台亭閣繚繞荓y悠古韻,就連花草樹木都裹挾蚆薔j風。現今城市,街頭車水馬龍,社區人聲鼎沸,難覓一席安靜之地。相比之下,這裡既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更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讀書寶地。「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我想套用白居易這兩句詩,作為本文的結尾:常怨讀書無靜處,不知遁入此間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