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鐵骨忠心謝枋得

2017-09-26
■位於法源寺後街3號的謝疊山祠。 網上圖片■位於法源寺後街3號的謝疊山祠。 網上圖片

肖 薊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江西上饒弋陽縣)人、南宋末年著名愛國詩人。他的一生,走過了坎坷道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身上,既有錚錚鐵骨,也有赤膽忠心。

謝枋得,學通「六經」、淹貫百家,詩文豪邁、自成一家。他,抱茈肮O國家人、死是國家鬼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動,譜寫了一曲愛國的壯麗詩篇。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戰亂逼迫逃到福建,長期流亡在建陽一帶的荒山野嶺之間,一度藏身黃坑鎮坳頭村境內一塊巨石之下避難。前些日子,我回黃坑采風,又一次俯身進入謝枋得的「石屋」。

史料記載,謝枋得自幼由母親桂氏教養。他天生好學、天性聰穎。《宋史列傳》對謝枋得是這樣描繪的:「為人豪爽,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他從小就以「忠義」作為信條。只可惜,忠義之士,生不逢時。宋朝,是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尤其是南宋末期,以理宗為首的南宋封建統治集團,花天酒地、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權臣賈似道,居心叵測、禍國殃民,以致南宋的政治,天昏地暗、十分齷齪。

寶佑年間,謝枋得參加進士科考試,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在考策論時他嚴厲攻擊丞相董槐和宦官董宋臣。原本以為自己能高中進士甲科,結果只中了乙科。被任命為撫州司戶參軍,他隨即放棄而離去。第二年被試任教官,中兼經科,擔任建甯府教授。寶佑五年,謝枋得在建寧府主持考試,他以指責賈似道的政事為試卷題目。結果,賈似道以謝枋得犯了處在鄉間不守法紀,外加誹謗他人的罪行,追奪了謝枋得的兩個官職,貶到興國軍。

咸淳三年(1267),朝廷赦免謝枋得,允准回居鄉里,應吳潛徵辟,組織民兵抗元。西元1276年正月,元軍進攻宋朝江東地區。謝枋得親自率兵與元軍展開血戰,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三月,元軍佔領南宋首都臨安,並將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謝氏俘往元朝上都,謝氏曾寄詔書命令南宋臣民降元。愛國的謝枋得,堅決拒絕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謝枋得被任江東制置使。於是,他再次招集義兵,繼續進行抗元鬥爭,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由於元軍的追捕,他被迫逃亡福建,隱遁於「唐石」--黃坑鎮坳頭村境內深山老林中的一塊巨石之下多年,消災避難、伺機再起。

黃坑鎮,史稱「唐石里」。據《建陽縣誌》記載,「唐石里」之名的由來,與該鎮坳頭一塊神奇的大石頭密不可分。這塊巨石,位於坳頭村泥洋一山澗邊。呈長方形,長約15米,寬約10米,平整如截,下面有三塊石頭,形成三角支點,穩穩當當地支撐茬o塊巨石,使之成為一個天造地設的天然石屋,足可容納數十人。只是「屋頂」不平,「層高」不一。高處,人可以直立行走;低處,須低頭彎腰通過。

當年,我在建陽工作時,曾兩次進入那塊巨石下。這次到坳頭,我懷荓R敬的心情,在幾位朋友的陪同下,換乘皮卡車,從坳頭村村部,朝茠d洋方向,下行七千多米彎彎曲曲的「機耕道」,專程再去造訪謝枋得的「故居」,又一次俯身進入其中的那一刻,我在心裡說:這不是向大石頭彎腰,而是給謝枋得鞠躬!山雨欲來,烏雲密佈。舉目望去,四周山高林深,似擁若抱,是理想的避難之所。隨行者中,有人感歎:山青青,水潺潺;石當房,地當床,既可避難,又能養身,謝枋得真有眼光呀。我卻有不同看法:崇山峻嶺、黑燈瞎火,人跡罕至、蛇獸出沒,若非迫不得已,誰願意孤家寡人,年復一年在這裡擔驚受怕?

雖然,謝枋得深山避難,完全是無奈選擇,但憂國憂民的他,並非心灰意冷,而是關注時勢,希望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祥興二年(1279),文天祥兵敗被捕,陸秀夫被幼帝蹈海,張世傑投海殉國,南宋由此滅亡。噩耗傳來,謝枋得悲痛欲絕。後來,謝枋得移居建陽莒口雲谷山茶阪,尋找精神上的寄託。再後來,謝枋得輾轉來到建陽朝天橋(今水南橋)橋亭為人占卜為生。但凡前來占卜的人,他只收米和鞋,始終謝絕收錢。後來,加深了認識,許多人便請他到家中,給自己的孩子講學。

至今,建陽城裡水南大橋南端西側,緊靠橋南小學圍牆外,還面東豎茪@塊建陽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四月所立的石碑。那天早上,驕陽初升,我特意徒步來到水南橋頭,但見在綠籬之間,一塊約1米多高的石碑,中央刻有「宋處士謝疊山先生賣卜處」十一個行書大字。賣卜,指的是以占卜算命為職業謀生的人。而「處士」,是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建陽人民對謝枋得的緬懷與念想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話說回頭。元朝統一中國後,便開始尋找拉攏漢族士大夫。至元二十三年(1286),謝枋得避難建陽的行蹤被元統治者所發現。由於他的文名和威望,集賢學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薦南宋舊臣二十二人,把謝枋得排在第一位,他推而辭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尚書留夢炎推薦謝枋得,謝枋得在《卻聘書》中,義正詞嚴地說:「人莫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這年冬天,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奉元帝之命,且為了邀功請賞,設下圈套,將謝枋得拘捕,強迫他北上大都(今北京市)。謝枋得怒不可遏地罵道:「魏天祐在福建做官,絲毫沒有推廣仁義道德的意思,相反,還大興煉銀來殘害百姓,難道想要我輩來為他做好看的裝飾嗎?」在告別流亡十二年的建陽時,形容枯瘦、精神抖擻的謝枋得肅然揮筆,寫下《北行別人》一詩,詩中寫道:「義高便覺生堪捨,禮重方知死甚輕。」

謝枋得從出發北上那天起,就開始絕食。到了大都之後,尚書留夢炎下令把他安排到憫忠寺休養。謝枋得所住的那間屋子中,牆上有一塊紀念曹娥的碑。謝枋得讀後,痛哭道:「一個年輕的女子,尚能為父盡孝,我怎能不為國殉難呢?」從此,滴水不進,徹底絕食。5天後,大義凜然、六十有四的謝枋得,以死殉國,至死未降,真乃「寧為宋朝鬼,不做元朝臣」。

明景泰七年(1456)九月,謝枋得與文天祥同受賜諡。天祥賜忠烈,枋得賜文節。後來,人們在北京法源寺後街、江西會館謝枋得殉難處建祠,現今院內還有二層小樓一座,原供謝疊山和文天祥像,為宣武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謝枋得是值得後人崇敬與懷念的。他,不單是非分明、「從道不從君」--當皇帝代表民族和國家利益時,他才報以無限的忠誠,而且寧死不屈、初心不改。史料記載,元朝先後曾五次派人前來誘降,都被謝枋得嚴詞拒絕。我想,這樣一位鐵骨忠心的愛國先賢,是很值得後人深深懷想、默默敬仰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