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鳴
初入報行時,上頭有令,凡江湖隱語、黑幫用詞全部禁用。1990年代,坊間流行「斷正」一詞,意思是做了壞事,當場被人抓獲,如「捉姦在床」,如「人贓並獲」,這些劣行、罪行,都是「斷正」。
這個被稱為「黑語」的「潮語」,其實甚為好用,尤其是起標題時,但上頭就是不准用,奈何!後來由某報轉到某報,「斷正」解放了;再再後來,原本禁用的某報,也開放了,隨手用之,還理他什麼黑語。
近閱彭志銘的《江湖隱語解話》,爽甚,長見識不少。這些隱語大都來自江湖幫派,如洪門的:魚叫「擺尾子」;頭髮叫「青絲」;受傷叫「帶彩」(香港稱為「掛彩」);雞叫「鳳凰子」(香港「斬雞頭」叫「斬鳳凰」);入會儀式叫「作戲」(香港是「做大戲」);城叫「圈子」(香港叫廣州城為「大圈」);小刀叫「青子」(香港叫「青」);處刑叫「執法」(香港叫「執行家法」);棺材叫「四塊子」(香港叫「四塊半」);乳房叫「球子」(香港叫「波」,譯自英文Ball);住址叫「落腳」;說話轉彎抹角叫「兜圈子」;食飯叫「打沙」或「耕沙」(香港叫「耕沙」)食粥叫「打浪」;屋叫「格」;船叫「飄子」......
上列所引的「隱語」,本來流傳幫會之內,後來「走出江湖」,成為香港普通人的口語了。當年內地不法之徒潛港做案,被報界統稱為「大圈幫」,詞語即源自廣州城之「大圈」。另如「掛彩」,由隱語到潮語,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圈。
「走出江湖」的隱語有幾多,值得有心人去研究。彭志銘說這書「本想用詞彙形式,逐個講解江湖隱語,但落筆後,卻自動變形走樣,成了現今的長篇大論,說史訓詁。」逐詞釋義,追源溯始,所費工夫必定不少,理應假以時日,力克臻此。研究「隱語」者少,如此工程,豈可不幹?
前些時,寫了篇散文《文學江湖》,曾四出查究「江湖」二字有多種解釋;其實亦毋須深究,正解是「民間社會」,文學自有它的「社會」;偏解是「龍蛇混雜」的社會,即幫派、黑社會;無論「正解」或「偏解」,「江湖」多是風波惡浪湧急,都有特別的用語用詞、可歌可泣的故事。
最早認識「江湖」一詞,不是緣自武俠小說,是少年時代讀的、徐訏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江湖行》;後來才從武俠小說得悉江湖之大,幫派正或邪,血腥廝殺,都是「血的江湖」。古龍的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了我輩的口頭禪。其後更識一術語:「江湖救急」,喻走投無路,逼得向人求借、求救也。那些年貧困,常「江湖救急」。
人在江湖,自會接觸到不少「隱語」,隨口說之、隨手用之,流傳開去,不少詞語都不知其本義乃「黑語」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江湖,在江湖中打滾,最後或戰死江湖,或「遁跡江湖」,或「退隱江湖」。彭志銘說:「遁跡」是逃避,「退隱」是有足夠條件,逍遙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