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星光透視 > 正文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陳志漢:生命的延續不是靠呼吸而是精神

2017-10-06
■導演陳志漢表示片名來自每次經過醫學院前都能看見陽光大片灑落。■導演陳志漢表示片名來自每次經過醫學院前都能看見陽光大片灑落。

死亡一直是華人社會的禁忌。台灣導演陳志漢以「大體老師」,即給醫學生上課的遺體為題材的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卻引起了極大的回響,票房超越不少劇情片,並持續在港上映。陳志漢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他希望用「大體老師」這個角度側面切入,讓觀眾凝視死亡,接受生死是人生的一部分,珍惜當下,電影不只是關於冰冷的死亡,而是關於有溫度的生命。■文、攝:陳添浚

電影講述游泳教練林惠宗專程從嘉義千里迢迢開車往台北,每月都到醫學院探訪他的太太。結婚23載的深情,昇華作報告生活瑣事的絮語。直到今次,他再壓抑不住,過去沒有把握機會或不懂得表達的愧疚、遺憾、思念,都隨茖M堤的淚水傾瀉而出。因為,太太是大體老師,遺體即將要被送上解剖台作醫學生解剖教材,這是他最後一次對荂u完整的」太太說話。

大體老師死亡議題

「華人社會對死亡這件事情非常害怕,大家很忌諱談論。以前拍紀錄片時觀察到這一點,所以很想拍『死亡』,但拍攝『死亡』是不容易的,因為大家本來已經這麼害怕,再拍的話一定不會想看。有一次接觸『大體老師』,發現它和死亡相關,但又不是真正的死亡,因為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所以決定從這個角度切入,希望大家看完可以很自然談論死亡。」陳志漢說。

在題材搜集上,陳志漢決定先從醫學院入手。「一開始是先找學校,我一般不找規模最大的,因為那些太制度化,反而規模小的會多一點人情味。那時候我發現輔仁大學的老師希望用『大體老師』做生命教育,挺符合我的題材。找家屬其實更難,學校不好意思麻煩家屬,剛巧林先生住嘉義,我自己也是,大家算是同鄉,所以跟他說回嘉義時順路找他,當然其實我是特意去找他的。」陳志漢解釋。

一門生死教育的課

電影拍攝之前,陳志漢認為生死是對立的,但用鏡頭追蹤林惠宗陪伴作為「大體老師」的太太的故事後,他卻發現生死其實不是對立,兩者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什麼才是真正的活荂H有呼吸、有心跳、有脈搏的一個生命體,是不是就是真的活茤O?但是大體老師從死亡開始,就開始對周圍的生活產生影響,甚至更多的人感謝他的付出,這樣是不是一種更具意義的活茤O?生命的延續不是靠呼吸與血液,而是精神與影響。死亡是每個人都會觸及到的議題,我想要觀眾在自己還很理性的這段期間,珍惜當下。」

不過,陳志漢卻表示自己拍的紀錄片是開放式,與其說是給觀眾一個答案,不如說是給觀眾一個問題自行發掘答案。「電影中林先生根據太太遺願讓她成為大體老師,但醫學院的蔡老師卻接受不了自己母親想要捐贈大體到自己任教的醫院,兩個人的看法完全相反,但其實都是出自對親人的愛,所以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詩意鏡頭昇華情感

片中學生解剖「大體老師」(林惠宗太太)的關鍵一幕中,陳志漢同時將林惠宗游泳的水底片段交叉地剪輯進去,一下剃髮,一下划手,錯落有致,讓這部平實的紀錄片出現了詩意的一幕。「電影其他地方都保持一種不斷前進的節奏,所以那一場我刻意用慢動作把它拖慢。兩個場景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實林先生在水裡漂浮起來,與大體老師在死後以另一種方式影響其他生命,兩者都隱喻了生命的重新開始。」

電影在台灣引起很大回響,陳建州、范瑋琪為電影免費創作片尾曲,並在能容納三、四百人的主流影院放映大部分場次。「一開始以為只有相關行業的人會有興趣,例如殯儀業、醫護行業等,只打算在小型電影院長期放映。但預告片推出後回響很大,發現後來很多年輕人、社會各界都很感興趣。所以直接在大戲院放映,最後票房也比不少劇情片要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