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台的重頭劇《使徒行者2》播映前,扭開電視,你會發覺有兩套極端的劇集挑戰觀眾的底線──大台的《燦爛的外母》那種「硬搞笑」的低趣味情節,顯然是向觀眾的智力作出挑釁;至於ViuTV的黑色幽默劇《賤民20》,則播到幾近結局,情節仍然如碎片一地,似有還無。「我究竟睇咗啲乜?」這正是筆者每集之後的心中問號。
《賤民20》是以倒敘方式展現──開始時講述三個憤世嫉俗的主角(王宗堯、陳炳銓和吳海昕),因為拾得一袋戰時遺下的炸彈,希望藉着炸毀,推倒社會或其個人生命中一些不堪之事,最後卻因為誤掉了一根煙蒂而離奇地在公廁門外被炸死。這個無厘頭的開局,雖然成功營造獨特的荒誕感,但相信也「成功」嚇跑了不少觀眾,因為相信十居其九也看不懂這是什麼故事。
故事後續講述三人相遇的過程,同時揭露各人背後「犯賤」的故事(算是回應劇名吧)──筆者很難評論是否好看,因為《賤》並非傳統以劇情主導的劇集,即情節並非環環相扣,而是透過零碎的片段,營造一種氣氛和感覺。所以即使你看罷大半齣劇集,也發覺難以跟別人討論故事情節。然而你說《賤》對細節不執着嗎?又不是,例如講到王宗堯魚骨鯁喉,他那咳得口水鼻涕直流,咳得就連坐在電視旁的觀眾也感到喉頭不自在,是一絕;另外描述吳海昕和張敬仁的女同志關係時,那些親熱情節亦不像大台般閃縮,而是老老實實地親熱起來,亦都叫人眼前一亮──然而這種片面的追求細節,對劇情整體發展沒有多大幫助,極其量只在「鯁骨」和「女同志」這兩項描述上添上真實感而已。
作為一個很想追求新鮮感的尋常觀眾,筆者總算也盡量追看ViuTV的自家製劇集,然而開始明白為何普羅觀眾對他們標榜創新的劇集不太欣賞(無論收視和評價也未如理想)。皆因一直以來,無論無綫、已死的亞視,抑或雖生猶死的港視,他們的自家製劇集,縱然水準有高低之分,但上至被捧為「神劇」如《天與地》或《使徒行者》,下至被評為「垃圾級別」的爛劇,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故事有完整的結構、有起承轉合、情節之間會緊扣並引發高潮,從而留住觀眾追看劇情發展。然而ViuTV的劇集,卻銳意改變這種傳統的講故事模式,把故事當作散文,或其他文學創作,只偏重塑造感覺。故此《賤民20》或之前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前度》,都陷入一種氣氛很有feel、但不知故事在說什麼的怪圈中。
看來要在劇集的戰線中打破慣性收視,新台還要加把勁。■文:視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