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現代拖延症

2017-10-21

青 絲

有編輯想做一個話題,約了幾個作者各寫一篇文章,準備湊成一個版面。到了約定交稿時間,順利交稿的竟然只有兩人,其他人都以「工作忙」、「沒時間」、「以為是下一周交稿」為由拖延,預定的話題被攪黃了。編輯很生氣,抱怨說,這些人其實每天都在朋友圈裡好整以暇地發微信,根本就不忙,只是說話做事沒有信用,有過這次教訓,以後再也不敢和這樣有拖延症的人合作了......

「拖延症」如今是個流行詞,很多人在不同場合,都表示自己有拖延症。諸如單位交付下來的工作任務,還拖茖S有做完;本該寫好的論文,仍然無法交稿;家裡的電燈已壞了好久,也不願意去換個燈泡......不少人說起自己拖沓的行事作風,語氣裡還滿是得意,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彷彿經過「拖延症」這一時尚詞彙的粉飾裝裱,形象就變得華麗偉岸了許多。那種看起來頗為怪異的對話場面,猶如魯迅《病後雜談》裡提到的「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荂A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多少有點病態的感覺。

就我平日所見,很多人是把拖延症作為逃避責任的一種藉口,甚至不乏藉此炫耀職業地位,或事業成功的人。因為能夠拖茖き﹞ㄟ窗A是有拖延的空間,即使無法按時完成,也不會付出太大的代價,不至於被懲罰到肉疼的程度,一次就會吸取教訓,所以能屢犯屢錯,又屢教不改。還經常有人得意洋洋地稱有拖延症,炫示個人的優越感。我有個熟人的小孩,家庭條件不錯,又是獨生子,父母從小嬌慣疼愛,他大學畢業後就沒有出去找過工作,每天在家打遊戲,由於沒有生存壓力,令他養成了凡事都要拖一拖的習慣。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受訪的兩萬多人,95%表示偶爾有拖延症,約25%表示有習慣性拖延。這個數據與1970年代相比,足足高了4倍。其中原因,是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很多人無法平衡生活與工作的關係,於壓力之下,經常會被追求當下舒適的本能所戰勝,甚至把拖延當成展示自我的個性。但是,拖延症又會令當事人在工作和生活上接連不斷地遭受挫折,從而喪失控制感,覺得對一切都無能為力,陷入到一種無助的焦慮狀態中,由此半真半假地成為拖延症患者。

如今在網上搜索拖延症,就有五十多本專業指導書籍。怎樣改善拖延的習慣,也有很多名人根據自身的經歷,出來獻計獻策。譬如倡導今日事今日畢,每天列出一張清單,把該做的事情做完才停手;或讓人在手臂上寫字「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隨時激勵鞭策自己;或者主張不逃避問題,對於不想做的事情,用分段完成的方式,每次完成一小段,最後累積完成......只不過,不同的個體之間有荇t異性,適用於某人的方法,未必就適用於另一人。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有拖延症的人,根子上是內心有茪茼h的自戀,卻又缺乏足夠的自尊。所以想要克服拖延症,旁人怎樣幫忙出主意都沒有用,解鈴還須繫鈴人,關鍵是看本人有沒有加強自我管理的意願。只要擯除為了自身舒適,其他一切都無所謂的態度,就能有效抵禦這種現代病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