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從中美稅改到無現金交易 港人準備好了嗎?

2017-12-08

許 楨 博士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執筆之際,美國參、眾兩院正為特朗普「稅改」方案爭持不下。然則,區區研判,作為現任白宮主人內政改革的重中之重,兼且立法機關俱由共和黨所控;最終,白宮、國會三方達成共識,僅屬時間與細節問題。以此為背景,月內有數宗新聞,亦可一同審視;以思考香港經濟發展的長遠挑戰與機遇,本欄且以系列文章細論之。

其一、特首林鄭與馬雲對談後,提出香港科研投入要從0.5升至1.5%。其二、林太訪問中東,與沙特王室會面,爭取「沙特阿美」來港集資。其三、馬尼拉重新開放菲傭赴港簽證,然而,針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的勞務安排、應對策略,包括輸入外勞等措施,港府仍未呈現哪怕最粗略的方案。其四、香港以外,馬雲、馬化騰在廣州「財富」論壇預示「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革新;後者對於「醫學視像」技術的強調,筆者以為尤具識見。其五、除美國外,回歸後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更大的內地,亦推行「稅改」;未來,中、美兩大巨人分頭銳減消費稅、入息稅,對香港社會經濟結構穩定,以及固有發展模式帶來的長久衝擊,恐怕遠在我等想像之外。

港失稅務優勢又未成形「新經濟」

綜上述之,當香港的稅務優勢不再,而盛載「新經濟」的短板又越補越短,新一代上流空間變窄,自必引發社會躁動。筆者從不相信政治問題可以經濟解決、經濟問題可以政治解決,我們曾經相信「三面紅旗」可以解決吃飯問題,最終還得走上「改革開放」的大道。可是,忽略政治、經濟之間的聯動,往往造成難以逆料的惡果。

今年是《資本論》出版150周年、十月革命爆發一世紀。由中、美科技進步、稅務減免所催動的大變局下,如何調節政、經之間-─「上層建築-下層建築」的深層聯繫,早為環球大小經濟體所重。馬克思一個半世紀以前,對利益產生與分配失衡的銳見,或許甚有啟示。如何掌握社會脈動,成為施政者第一要務,也是其思維慣性必須具備的要素;與民眾呼吸與共,不僅是情感上、心理上的聯繫。

愚以為,論及一個城市經濟體、國際都會的發展,其總體規劃、各式基建、投資項目,僅屬第四層次;其上是產業導向,再其上是人口構成,再其上是生活願景。當本地政經領袖,仍在第三、第四層之間打轉,屬於第二層次的年輕人生涯規劃、晉升階梯、利益回饋機制,自必空白一片,更遑論為再下一代而設、對生活願景的擘畫與論述。

須找準自身定位 切入發展空間

任何經濟體,尤其是香港一類的小型開放城市經濟體,自有其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地緣條件-規模無法做大、定位自必尖精。瑞士、瑞典、新加坡,各領風騷數十年。唯一共通點,就是善用當代知識與科技,永遠以找到自身定位、切入區域發展空間為前提;從新加坡兵工廠、藥廠、煉油廠,到雙瑞的「精加工」,莫非如是。

上述三個小而強的經濟體,都將「人力發展-產業定位-生活環境改善與保障」,視作三位一體、劍及履及。鸚鵡學舌、人有我有的心態,終必「求仁得仁」,成為永遠的後來者、為時代所淘汰。所謂「中體西用」的體用之辨已是逾百年老調;在「拿來主義」下,找不到自身的體、未能為自身把脈,借來再多的用,俱屬無濟於事。

逾20年前,香港的科網爆破比任何經濟體都來得早。筆者的同輩就有一批研習IT者,最終大半鎩羽而歸。眼前歷史復又輪迴,他處提倡STEM、編程教育,本地不知就裡者便人云亦云。連發展定位與模式都只是邯鄲學步、徒具其形,如此這般談創科,豈非荒天下之大謬?

徒重投入、卻無法計量產出與回報的思維,不只反映無法獨立思考、欠缺方向感之窘困;同時,也浪費了本港的獨特優勢,無法轉為機。同樣地,對於要成為無現金城市,社會上下天花亂墜的討論幾近失焦。此實與減省成本無關、與提升效率無關,與帶來便利、改善消費體驗,更完全無關。愚以為,實情乃是本港作為亞太金融中心,不能成為電子貨幣交易的孤島。

掌握電子金融 重畫環球版圖

所謂無現金現象,所預示的「現金消失」僅屬其表,內裡本質是運算、儲存、通訊及網絡安全系統,已堪應付環球規模的「錢-貨」交易。電子交易平台聯同「物聯網」,讓「資金流-資訊流」改道,每一個消費行為都整合進「電子交易」大數據當中,為持續更新的「精準營銷」添磚加瓦。

誰控制了「無現金交易」系統,誰就奪得了「電子金融-電子商貿」整座大山的制高點。從此,「電子交易」平台成為「交易-流動-儲蓄-抵押-融資」五合一的「無冕之王」。

此一態勢將重劃環球金融版圖,作為「經濟寡頭」的傳統銀行面對洗牌。而阿里、騰訊等民企巨擘,早已成為中國「新經濟」艦隊的航母,揚帆出海、向「新金融」藍海的盡頭進發。對於本地「運算-交易-物流」系統的整合式試煉,只是企業區域化、全球化的產前檢查。真正挑戰和發展空間,發生在阿里、騰訊走出國門之後,那才是全球化語境下,中式「電子金融」、「網絡銀行」的真正誕生與成長。 (三之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