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節日食滯對策 消食和胃 吃七成飽

2017-12-31

■文:藍永豪博士(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來到一年的終結,除夕前後不免飲飲食食,然而飲食頻繁往往容易食滯腸胃。接二連三的節日,從冬至做冬、聖誕大餐、除夕狂歡,乃至緊接的新春傳統賀年食品,例如湯圓、煎堆、年糕等,多用糯米粉、粟粉製造,不易消化;煎炸香口的煎堆、角仔(炸油角)、笑口棗、蘿蔔糕、芋頭糕,還有糖蓮藕、糖冬瓜、朱古力、花生、瓜子、果仁等小食,每每令人不能自制,尤其消化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孩。

食積之證 多因飲食

食積之證,多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所致。《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新春期間應酬多,因而飲食不節,或過食酒肉油膩之物,致脾胃運化不及,飲食停滯胃腸而為食積,短期會影響消化排便,長期會導致脾虛,出現消化障礙、營養不良等問題。

食滯腸胃的臨床表現以「過量飲食,脘腹脹滿,噯腐厭食,苔厚膩,脈滑」為特徵。食積內停,氣機阻滯,故脘腹痞滿脹痛;食積中阻,脾胃升降失職,濁陰不降則曖腐吞酸,惡食嘔吐,清陽不生則大便泄瀉。治療上,宜用消食和胃之法。

消食和胃 首選保和丸

論到消食和胃的著名處方,可數出自元代名醫朱震亨著述的《丹溪心法》裡面提及的「保和丸」。保和丸是治食積之通用方,重用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的山楂以消食開鬱,配以善消酒積的神曲以消食健脾,並用善消穀麵之積的萊菔子(白蘿蔔種子)以下氣消食,三藥合用能處理各類飲食積滯。

此外,方中的製半夏、陳皮能行氣化滯,降逆和胃而止嘔,以改善食阻氣機,胃失和降的情況;茯苓能淡滲利濕,健脾以止瀉。食積在體內容易化熱,加入少量連翹能清熱散結,以防範食積所化之熱。保和丸消食之餘配伍理氣和胃與清熱散結之品,使食積得消、胃氣得和、熱清濕祛。雖由消導藥物為主組成,其作用平和,故名「保和」,並對後世各類消食中成藥具有深遠的影響。

健脾和胃 宜選健脾丸

倘若食滯人士出現脘腹痞悶,食少難消,大便溏薄,苔膩微黃,脈虛弱,辨證屬脾虛停食證,則宜健脾和胃,消食止瀉,方用「健脾丸」。健脾丸為脾虛食滯腹瀉之常用方,藥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砂仁、木香、黃連、麥芽、山楂、神曲、山藥、肉豆蔻以健脾消食。當中的神曲常與山楂、麥芽炒焦同用,習稱「焦三仙」,是加強消食功效的經典配伍。

用藥靈活 食滯兼症多

臨床上,若食鬱兼見氣鬱、血鬱、痰鬱、火鬱、濕鬱等氣機鬱滯,需扶脾行氣開鬱,宜與越鞠丸合用,藥用香附、川芎、梔子、蒼朮、神曲。

若食滯積發熱較重,酌加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若食滯兼見失眠,酌加酸棗仁養心補肝,寧心安神、夜交藤養心安神,祛風通絡;若食滯伴有嘔吐,酌加紫蘇散寒理氣,和營止嘔、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若食滯同時泄瀉,酌加木香調中導滯,溫中消食、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若食滯日久,導致脾虛,酌加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若食滯日久,形成積聚痞塊,需酌加黃芩、黃連、厚樸、枳實、白朮消痞散積聚。

新春食滯護理

中醫認為,冬季對應腎水,養生着重於閉藏陽氣;而春季對應肝木,養生着重於養清、清肝及疏肝。人體陽氣潛藏一冬,從春天開始升發,因此冬要「養陰」、春要「養陽」。春季養肝,首先是要早睡早起,穿着寬鬆服裝,放鬆情緒,趁外間陽氣升發,積極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調動陽氣。生活起居要順應自然規律,並重視保暖防寒。所謂寒則血液凝而不流,因此加強保暖避寒措施,調節房間溫度,睡眠蓋被保暖,讓血氣暢行。春季養生要點是祛寒濕,養陽氣,促使人體陽氣生長,解除「春困」。

俗語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可見防病養生的重要性。新春勤於拜會親友,「勞則氣耗」,易導致身心俱疲,降低抗病能力。倘若出現神疲乏力、嗜睡、精神不集中等,甚至出現眼乾、口舌乾燥等症狀,證屬氣陰兩傷的話,便可酌用西洋參配麥冬各3克泡茶以益氣養陰。眼睛乾澀疲累的話,可用拇指輕輕揉按太陽穴,及用拇指食指揉捏鼻樑兩側的睛明穴。

從飲食養生而言,應定時飲食,並常帶三分飢,即每餐吃七成飽。節日期間,面對豐盛菜餚,務必淺嚐即止。吃宜清淡,選擇蒸煮食物,避免過度攝取酒精、汽水、咖啡及進食生冷、肥膩、難消化的食物。大節過後,盡量吃清淡一些,少食番薯、芋頭等難消化食物,多食稀粥及幫助消化排便的水果,例如成熟的木瓜等。此外,普洱茶性質溫和,具暖胃、消脂、解油膩等作用,因此飲用普洱茶亦具消滯功效。

陳皮蘿蔔消滯湯

材料:山楂9克、麥芽9克、陳皮15克、茯苓15克、白蘿蔔400克、節瓜300克,瘦肉200克、芫荽適量、食鹽適量。

製法:以上材料洗淨,用水浸泡20分鐘,以大火煮沸後, 改用文火煮1小時,最後放入芫荽及食鹽調味。

功效:行氣消食和胃,紓緩胃腹脹滿不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