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冬至時節 重「藏」陽氣

2017-12-17

十二月是一個多節日的月份,除了普天同慶的聖誕節、除夕倒數外,還有中國傳統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冬至」。冬至有這麼一句話,「冬大過年」,意思就是強調冬至的重要性,要回家過冬,寓意年終有歸宿,食團圓飯、湯圓的習俗,寄予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團團圓圓。冬至時節,是重陰必陽,陽氣初生時分,養生的要點是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陽氣,精心調養,以準備新的一年。古語有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說明冬季養生要以「藏」為主,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文︰香港中醫學會常務副會長 鄒嘉宏註冊中醫師 圖:資料圖片

冬至是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代表一年進入最後的階段,是廣東人尤其重視的傳統節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開始慢慢地回升。古人對冬至的描述:「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民間流傳着「冬至」起「數九」,即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華中地區冬季不同時間的變化,也表明人們的防寒意識隨着冬至的到來,日漸提高。其中,每年冬至後的第19天至27天稱為「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我國歷來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古人把握這個時機,對某些慢性疾病進行天灸治療,以達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冬至這一天,雖然北半球白晝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按說是最冷的時候,但這時地面還存着夏秋時儲存的熱量,並非最冷。等到「三九」來臨時,地面儲存的熱量已消耗盡時,冷空氣一來,溫度就會驟然下降,令人感覺到天寒地凍。

冬至一陽生,在這一天,極盛的陰氣開始衰退,從而會有一點陽氣萌生,像太極圖中在黑色部分的白點,所以這是陰陽轉換的時刻,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在這個節氣上的養生。從這時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適當的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以下便是冬至養生的一些小秘訣:

冬至養生小秘訣

秘訣一︰冬至食補有講究

冬季,特別是從冬至開始,陰氣達到鼎盛時期。中醫認為,這個時候應該借陰補陰。俗語有云:「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有些人會感覺到食慾大增,腸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食材的功效。冬至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要多吃能夠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另外,在此時要注意避免過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否則容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

秘訣二︰起居養護要注意

冬至前後,除了保證夜間睡眠質量外,午飯後可適當地休息,但要避免睡時着涼。另外,要注意防風禦寒,外出時要多穿衣服。冬至節氣宜在白天多曬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冬日使用圍巾,可減感冒的概率,因為頸部常常外露在寒冷的氣溫中容易受涼。所謂寒從腳底生,喜歡在冬天穿裙子、短褲的女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受寒,所以應盡量避免腿部外露,睡前亦可用溫水泡泡腳,驅散一天的寒氣。

不少人在冬天特別容易犯困,即使是在日間,也想賴在床上。一般來說,冬季犯困與陽氣不足有關。冬天天氣寒冷,人體陽氣不足,能量不夠抵禦寒冷,自然想要睡覺補充能量了。這種情況中醫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慢慢生發,這時再加強腎氣固護,陽氣自然也就越來越足了,身體也就越來越健康了。充足的睡眠不僅可以擺脫白天嗜睡,也是護養腎氣的好方法。當陽氣充足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感覺到犯困了。

積極體育鍛煉,比如,散步、跑步,這樣可以讓人運動後感覺到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但是,也要注意大量運動後的保暖問題,避免汗出當風而感冒。而且晨練最好選擇在陽光充足的時候。

秘訣三︰

夏病冬治防未病

冬季,特別是從冬至開始,陰氣達到鼎盛時期。中醫認為,這個時候就應當利用冬季氣溫寒冷、陰氣鼎盛時期,運用穴位貼敷來治療或預防多發於夏季或在夏季易加重的疾病。

夏病冬治適用於夏重冬輕的慢性疾病。夏天易加重的疾病是陰虛陽亢之病,所以應當在冬季加緊養陰。而寒冬季節,陰氣最為濃重,此時最宜養陰,等到夏季到來時症狀就會有所減輕。

最普遍的夏病冬治法是貼敷。冬至是三九的開始,也是每年貼敷的日子。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三九天採用貼敷的方法保健,是順應四時特性的一種「內病外治」療法。

其方法是從冬至那天開始,用配製的膏貼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上,每次貼2至4小時,每隔9天敷貼1次,連續3次為1個療程。

貼敷可以達到健脾補腎、溫陽益氣、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等功效。貼敷主要可治療本體陽虛、遇冬怯寒以及呼吸系統反覆發作的疾病,如反覆感冒、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腸炎、慢性胃炎、夜尿頻多等。

冬至湯水 固護陽氣

冬至將至,雖然在本港所處的華南地區溫度未算最冷,但已顯著下降了,大家在慶祝節日、送舊迎新的同時,也要好好參考上述的小秘訣,小心保暖,固護陽氣,而在這寒冬節氣,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因此,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現在,就為大家提供一個冬至湯水:杜仲巴戟羊肉湯,羊肉溫補不上火、四季皆宜、冬季更佳。《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常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補元陽。杜仲味甘,性溫。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沖任、固經安胎的功效,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巴戟味甘、辛,性微溫,為「補腎要劑」,有溫腎益精、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的功效。三者合用,達到冬季溫元陽,滋補肝腎血氣,強筋壯骨的功效。

而且,羊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容易消化,吃了可以增加熱量、促進血液循環,有禦寒暖身的作用,是冬季最佳補品,所含的維生素B1、B2、E、鐵質,可以預防貧血、改善手腳冰冷。羊骨中含有豐富的鈣質,對中老年人預防骨質疏鬆有助益。

杜仲巴戟羊肉湯

食材:羊肉500克、巴戟、杜仲、枸杞、紅棗各10克、生薑1塊、料酒1大匙、胡椒粉少許、鹽1小匙。

做法:

1. 羊肉洗淨切塊,巴戟、杜仲洗淨,紅棗、枸杞泡透,生薑切片。

2. 鍋中加水,待水開時放入羊肉塊,用中火煮去血水,撈起沖淨備用。

3. 在湯碗內放入羊肉塊、薑、巴戟、杜仲、紅棗、枸杞、鹽、胡椒粉、料酒、水,放入蒸鍋蒸2小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