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百科啟智 > 正文

【科學講堂】氫彈「兩變」足以毀世界

2018-01-24

先引發核裂變 後誘發核聚變

上次提到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及西拉德(Leo Szilard)在1939年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促成了曼克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繼而開始了我們歷史中與核子武器糾葛的新一章。正面來說,投到日本的原子彈迅速完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自此以後,人類卻擁有了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毀滅世界於無形的巨大力量。

即使避高溫輻射 「核子冬季」仍難熬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整個世界迅速進入冷戰時代;為了不落後於對方,東西方兩大陣營皆致力於發展更新型、威力更強大的核子武器。上次提到,原子彈(atomic bomb)利用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核聚變(nuclear fusion)比核裂變的威力更大,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不久,就被用來製成另一代更厲害的核武-氫彈(hydrogen bomb )。

太陽能夠發熱發亮,就是因為核聚變這種核子反應,因此其威力可想而知。顧名思義,在核聚變中,較輕的原子核(例如氫和它的其他同位素)「聚」在一起變成更重的原子核,而當中「不見」了的質量也是跟核裂變一樣,依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轉化成為能量。

製作難 須先擁原子彈技術

核聚變有一個技術上的困難點: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因此平時它們會互相排斥;非得用高壓或高溫將它們「聚」在一起,核聚變才有機會發生。在太陽的中心這個不是問題,因為那裡真的是夠熱了。在地球表面我們如何能做到這點?

氫彈的其中一個設計,是先引發核裂變爆炸(就好比先引爆一個原子彈),再藉由因此而產生的溫度及壓力將氫原子核「逼迫」在一起,誘發核聚變。所以製造氫彈的難度較高,必須先擁有製成原子彈的技術。

核武威力強大,但令人更憂慮的地方在於並不只是爆炸附近的地區才會受到影響。包括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及科普作家薩根(Carl Sagan)在內的很多科學家,都指出「核子冬季(nuclear winter )」的可能性。

核武威力強大的爆炸,足以將煙塵帶到雲層之上;而且一旦使用,很容易引發多處火頭,製造大量煙塵。

這些煙塵可以滯留在雲層之上很久,阻隔陽光到達地面,令全球地面長期寒冷,進入一個由核武誘發的嚴冬。因此一旦核子戰爭爆發,即使我們碰巧不在核爆的區域,能夠避過核武爆炸時釋出的高溫和輻射,全人類還需思考如何熬過「核子冬季」。

小 結

過去一二百年,人類的科技發展特別急速,轉瞬之間我們已經掌握了足以毀滅世界的力量。希望大家謹記審慎利用這些力量,不要輕率地作出無法回頭的決定。 ■張文彥博士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士。短暫任職見習土木工程師後,決定追隨對科學的興趣,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取得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修讀理論粒子物理。現任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教授基礎科學及通識課程,不時參與科學普及與知識交流活動。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