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苦行僧饒宗頤

2018-02-13
■饒宗頤在書中輔以圖形,讓枯燥文字變得生動有趣。 作者提供■饒宗頤在書中輔以圖形,讓枯燥文字變得生動有趣。 作者提供

黃仲鳴

我攻博時,訂下的方針是修讀語言學,於是買了不少這方面的書,但太煩悶了,看之無癮。後來在書肆買了本饒宗頤的《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饒宗頤在書中探索漢字的起源,輔以圖形文字照片,讓枯燥難懂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

其實,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唸小學時,校長莫儉溥便常向我們說及饒宗頤這名字,只是小小頭顱又怎裝得這些大師;印象中,校刊好像還有饒公的文藝作品。

年前樹仁大學決定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饒公,贊詞落在我身上,於是恭恭敬敬,心香一瓣寫了。饒公看了,一字無改。當然,「贊詞」是讚的,我讚得心無愧怍,我之所言,饒公實當之無愧。

我說,饒公「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出版著作80餘部,發表論文500餘篇,在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韻文學諸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綜觀饒公的治學方法,有兩點值得後學者效法:

一、他可憑有限的材料,研究出開創性的成果。從他在敦煌學上的研究成績,和對「馬王堆帛書」所得的成果,就可見一斑。而從學術到藝術,很多都遵此法。

二、他提出從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研究相結合來研究華夏文化的「三重證據法」。

當然,這並非任何一位學者所能做到的,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深厚的學識才能臻此。「融通於胸」,打通學術任督二脈,那才能稱之為「大師」。通曉多種外文而有大成者,前有陳寅恪、錢鍾書、季羨林,這些大師俱去矣,於今,饒公亦走了,漢學界誰還可稱大師?

他深潛的學問,和蜚聲國際的學術地位,是1949年移居香港之後,他借助英國、法國、印度、日本的資料和研究成果,開拓了他的漢學境域。他除在香港大學任教外,還先後從事研究於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學、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學部、日本京都大學等地任教。他潛心苦學,通曉英、法、日、德、印度等國語言文字,對古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也頗有研究,因此,他博古通今,能直接參照東西方的歷史文化,對比交匯,寫下的著作擲地有聲。不過,他強調研究傳統中國學問,撰寫論文最好還是使用中文,那才不會隔膜。

一位大師的誕生,除了天賦、環境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琱腄B凝志、思辨、博覽、實證。饒公可以為一門學問而跋山涉水,到發源地考察,專門學習他們的語言;而為解決一個問題,必窮根究柢,可以飯不進、茶不思、覺不睡。他說做學問,要抵受得住吃苦、抵受得住孤獨,始有所成。他是學問之路上的苦行僧,修行的辛苦,又有誰知?

饒公被譽為「潮州之寶」,其實,他的學問雖植根於內地,長成一棵巍巍大樹,卻在香港,因此他也是「香港之寶」,或可推而廣之,他是「世界漢學之寶」,因為他的著作已影響整個國際學術界,「東學」得以「西漸」,得以光輝照耀,饒公功不可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