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骨灰塔樓與垂直公墓

2018-02-10

■ 葉 輝

地球上可容納多少人?據粗略統計,在過去50,000年間,約有1,010億人曾先後在地球上生活,然後相繼逝去;現今地球上的人口超逾70億,當然亦會兩個世紀內加入死者行列;那麼,應如何處理那些遺體呢?傳統的殯葬習俗日漸消失,皆因印度禿鷹日益稀缺,此所以當地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就放棄古代的天葬了。

在猶太及穆斯林人口眾多的城市,情況更為緊迫,皆因火葬乃嚴重的宗教禁忌;據一項研究所預測,如果2050年之時,土葬比例仍一如2014年,這世界就需要額外的6,500平方公里土地,那就相當於紐約面積的五倍多。

地球土地日益珍罕,解決死者屍體只好採用公墓,其中一個例子為巴黎最中心地段的聖嬰公墓(Les Innocents),在中世紀時,超負荷運載已惡名遠揚,屍體層層疊疊,以至於在墓地牆外就可看見;公墓大部分由集體墓地組成,據說其中一個坑裡埋葬近18,000人;巴黎市民為清理出更多空間,遂採取激烈行動,將骸骨從墳墓中挖出來,然後將之放置在沿墓地圍牆所建起的拱廊之中,稱之為「骨灰室」。

許多屍體在被遷移後仍在繼續腐敗降解,一名18世紀後期的遊客有此描述:來到巴黎就像被「吸進了一個惡臭的下水道」一樣;後來墓地及其骨灰室被徹底放棄,因為一場大雨,使一個大型墓穴和相鄰的房屋之間的地下隔牆倒塌,屍體遂傾瀉進鄰近的地窖。

正因如此,德國遂因而採用「太陽能集中器」,據稱,40年前去世的屍體歷經數十年後仍完好保存,不會腐爛;在很多歐洲國家亦有類似問題,於是採取令人毛骨悚然的解決方案,當中包括以石灰來融解已部分腐爛的遺體,從而清理出更多的墓地空間,或用抽籤方式以分配骨灰安置之所;然而,全球目前最受關注的,也許就是「垂直公墓」了。

將死者放葬於建築的歷史,至少有上千年了,高層墓地一般都有若干層的樓面用於置放棺木,從而安於多層的層架之上,或在抽屜之中,如此設計,據稱可提供超逾土葬七倍以上的空間;從以色列到巴西,這樣的建築已廣泛存在,而全球各地更多城市諸如奧斯陸、維羅納、墨西哥城、孟買及巴黎等等,俱在設計下一代的多層骨灰墓塔。

今日地上墓葬要文明得多,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的羅馬天主教公墓,經常被稱為「死者之城」,那是由於大量墳墓有如高聳的小屋,就被猛烈陽光曬得褪色;此種安葬方法其實出於地理上的原因,皆因新奧爾良處於沼澤地帶。

迄今為止,全球最高的此類建築,應為巴西桑托斯的「公教紀念公墓」,目前已高達到32層,足以容納14,000人的遺體;就在1983年初步完工之時,此一公墓並非如此誇張,然而,巴西人對「看得到風景的墳墓」的需求旺盛,一直在加建樓層,現今仍在擴建中,最終達到32米的高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