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老司機

2018-03-10

青 絲

我有同學在駕校做教練,遇到聚會不熱鬧,需要段子救場的時候,他就會說一些駕校軼事來活躍氣氛。比如有人考科三連掛了幾次,一幫人到夜市喝酒解悶,座中有人說起曾國藩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經歷,對掛科者進行慰勉,最後還半開玩笑說了一句,如果實在考不過也不要緊,反正無人駕駛汽車也準備面世了。掛科者喝了幾杯,心想你們這些老司機不帶我玩,還要諷刺我,於是就打了起來......

這樣的結果,很符合社會學的「相對剝奪感」,即有人把處境與身邊參照物做比較,發現處於劣勢,就會有一種受剝奪的忿恨不平感。尤其考駕照這種大眾化標杆,不是每個人都能內心強大得像某大學女生考了四年才過,還嘻哈與舍友拉橫幅慶賀,或像有人在自己車上寫一個「女」字,下面標註「路考七次」,坦然自黑的。《速度與激情》能拍到第八部,贏得巨大的票房,其實就一個鮮明主題,我是老司機我驕傲。

在開車還屬於一項謀生技能的時代,有人告訴我,從小調皮膽大的人,多是好司機。這種說法的基礎是調皮的人機靈,精力多側重於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且敢於冒險,所以掌握技能比一般人快。像塞納、舒馬赫從小就是壞孩子。與此形成對應的是一個笑話,有新手開車上下班,本來晚上六點多就應到家,卻拖到九點才回來,問原因,說是路上車太多,在小區門口不敢切線,結果被車流一直裹挾到郊外,沿荌玟t繞了一個近兩百公里的大圈才回到家--難怪有編劇在科幻電影裡,通過外星人教訓開車的人類:「聽荂A夥計,有時候生活不必要循規蹈矩的!」

車技與智力知識也全然無關。好萊塢電影《學會駕駛》,女主角是一個自視甚高的書評作家,卻從來不會開車,在驟然被丈夫甩掉之後,為了生活便利,不得不到駕校學習駕駛。她一上路就莫名恐慌的表現,總讓我想起那個著名的現實例子,有人從26歲學車到40歲,14年都沒有通過科二,最後棄考,如釋重負的駕校校長專門請她吃飯的事情。人的長項和興趣往往是貼合的,興趣就是最好的指導。

當然也有埋怨車技太好的。曾獲得八次托尼獎最佳導演提名的英國人斯科特.艾利斯,年輕時被送到慕尼黑接受熏陶,他為了方便到處遊玩,買了一輛車,每天無照駕駛。結果有一天他撞倒一個橫穿馬路的中年人。由於他剎車及時,那人沒受傷,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也沒追究他的責任,就急匆匆走了。這個留茪p鬍子的人,就是上任前的希特勒。艾利斯一直活到1999年,餘生中不斷怨悔自己的車技太好,沒能失控把希特勒撞死。

車技與廚藝其實很相似,能把菜燒熟,並不需要天資。但要做到會家不忙,從容自若,就需要一點比會燒火更高級的稟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