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從「節女堂」想到「女德班」

2018-03-03
■新曆村「節女堂」遺址香爐。 作者提供■新曆村「節女堂」遺址香爐。 作者提供

■ 張桂輝

「節女堂」,翻閱我家書櫥中《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工具書,都找不到節女堂的蹤影,甚至連「節女」一詞,只有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語海》中,有條「節女怕情郎」的諺語。其釋義是:封建禮教指保持節操的婦女,怕遇到多情的男子,使之不能終節。幾年前,收看電視連續劇《刀客家族的女人》後,我才知道世間真有節女堂的。

事有湊巧。前些日子,我在閩北山區采風時,「意外」發現一處節女堂遺址。在實地踏看期間,但見節女堂早已被無情的歲月「洗劫一空」,只有滿地的野草、b蘢的樹木。幾堵石砌的殘牆斷壁,以及堅實的石頭地基,依然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堅守荂A折射出忠誠背後的淒慘。透過它們,不難想像出當年曾經有一群管理人員與所謂的「節女」,在這座面積不小的建築物裡生活生存過。那天上午,6年前退休返鄉安度晚年的建陽市農業局原局長彭利榮,用遺憾夾雜親切的語氣告訴我,靠南一排是房間,66年前,他就是在這裡的一間破屋裡出生的。接荂A他用手比畫蚖﹛A這邊是廚房,那邊是豬圈。他還告訴我們,廚房裡原來還有幾口用來裝飲用水的方形大石缸,如今全都不翼而飛了。只剩下三個或埋在地裡、或裸露在外的石雕構件。在老彭指引下,我們把幾個石構件挖出來,組合在一起後,發現其高約1.3米,上部的香爐長約80厘米、寬約50厘米,厚約30厘米。當用水把它們洗刷乾淨後,但見香爐正面雕刻的騰龍圖案,栩栩如生,清晰可見。可惜,文字較小,且已風化,不易識別,只能識別「乾隆」等少量幾個字。即便如此,我亦釋然--雖說一時無法弄清這處遺址的「來龍去脈」,但由此可以推斷出,這座節女堂,至少有200多年歷史了......

地處新曆村下保自然村的「節女堂」,背後是幾百上千米高的崇山峻嶺,儼如重重屏障;前面是一條幾十米寬的河流,恰似深深溝壑。穿越「節女堂」遺址,我依稀看到,在遠去的年代,這裡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有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女性,從四面八方押送到這裡,在生存中抗爭,在抗爭中生存。老彭告訴我,舊時這裡沒有公路和橋樑,交通閉塞,進出兩難。「節女」們即便逃出這座高牆大院,也逃不出大山、越不過河流,不是被活活餓死,就是被活活淹死。我接過話題:任何一個「節女」,不論年齡大小、身體好壞,一旦被「送」到荒山野嶺中,無異於關進天然大牢,除了老老實實服從管教,其他任何念頭,都是癡心幻想,只能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節女堂的性質,與「貞潔牌坊」差不多,是古代為了鼓勵寡婦為亡夫守節而專門設立的祠堂。修建、創辦節女堂的根本目的,是要讓那些所謂不守婦道、不守規矩的女人,通過入「堂」管教,懂得「規矩」、恪守「婦道」。當我帶蚢鵀迨w消失的節女堂,以及那些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節女們縷縷懷想,告別這個特殊的遺址後,對舊時節女的同情、對封建禮教的憤慨,久久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封建時代,除了「節女」,還有「節婦」什麼的。所謂「節婦」,指堅守貞節,丈夫死後不改嫁的婦女;而「節女」,乃封建禮教上指婦女守節或殉節。

在「吃人」的封建社會,婦女死了丈夫,只有立志不嫁,堅守貞操,直到老死,才有「女德」,才是「守節」。唐代詩人張籍在《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中寫道:「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千百年來,在儒家禮教中,婦女必須「從一而終」--不但在丈夫生前要貞節,死後還得守節,撫養幼孤,侍奉公婆。據史料記載,表彰節婦之舉,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它在給相關家族帶來榮譽的同時,也給當事婦女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何等的荒唐,這是何等的不公!

1918年7月,魯迅先生在《我之節烈觀》中,旗幟鮮明地對「節烈論」痛加批判。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於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現在所謂節烈,不特除開男子......,所以決不能認為道德」,「節烈這兩個字,從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過『節士』,『烈士』的名稱。」現在「表彰『節烈』,卻是專指女子,並無男子在內。」同時,擲地有聲地質疑:「節烈是否道德?」「多妻主義的男子,有無表彰節烈的資格?」由此聯想到此前不久遼寧撫順市傳統文化學校開設「女德班」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網友熱議的奇聞。在一段網傳視頻中,有的「女德班」學員淚流滿面,跪地、磕頭、懺悔自己的「罪過」。而授課老師卻振振有詞:「無論丈夫說啥,都要說是,好,馬上」,「女人就不應該往上走,做什麼女強人,就應該在最底層,女強人下場都不好。」而某「女德班」的「著名語錄」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如果要做女強人,你就得切掉身體的女性特徵,放棄所有女性特點」。這樣奇葩的「女德班」並不是個例。

如此「女德班」,這等培訓法,哪裡是傳統文化教育,分明是變相扭曲心靈。不過,開設「女德班」並非什麼新鮮事,媒體早就報道過,只是未能引起社會和輿論關注罷了:2013年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64年這天,「以儒家思想為辦學特色」的重慶資訊技術職業學院舉辦的「首屆中華女德班開學典禮」,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首期女德班限收的43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二為在校女生,其餘則是學校的女教職員工;2014年9月21日,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16個字,被形容為學堂宣導的「女德」四項基本原則。目前這類「女德班」正在全國遍地開花:從北京、山東、河北,一直綿延到陝西、廣東和海南......

早在1954年,我國就將「男女平等」寫進了憲法,6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有人熱衷於舉辦歧視女性的「女德班」?「女德班」的性質,與女子師範、女子學校等截然不同,它灌輸的是「守婦道」之類的「德」。單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帶有明顯的男尊女卑成分。現在,遼寧的「女德班」被「叫停」了,其他地方的「女德班」是否還冠冕堂皇地照辦不誤?不錯,傳統文化應當弘揚。然而,時代不同了,社會進步了,對儒家理學等「歷史遺產」,既不能盲目拿來,更不能全盤照搬,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和吸收。可是,近年來偏偏有人打茈偌頁Е峇憭う犖X號,幹茯鬥坅堳銩Q招魂的事情。聽任其回潮蔓延下去,後果比興辦「女德班」嚴重得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