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生活點滴:手帕紀事

2018-03-03

■ 青 絲

現代工業社會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為今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也有一些更替頗值得商榷。譬如手帕被紙巾取代,我就不以為然,很難贊同。手帕在過去,是人所必備的隨身物品,可根據不同的需要,與生活場景形成無縫對接:小孩用來抹嘴擦鼻涕,男士用來做裝飾,婦女用來做錢包......無法重複使用的紙巾,不僅會形成巨大的資源消耗,也無法從功能上覆蓋手帕的靈性敘事意義。

如果從歷史的細節中尋找,手帕在周時就已流行了。《詩》曰:「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毛亨註:「帨,佩巾也。」這也是女子最早使用手帕的記載。其後隨茧溘揮瑋N發展,用綃絲製成手絹供女子隨身使用,襯托女子輕盈優雅的體態,或包裹散碎銀錢作為錢包,出門時擋在臉上掩面遮羞,成為了唐宋時人的流行時尚。唐代王建《宮詞》:「緶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隻蟬。」手帕在不同場景的對轉使用中,表達出了與人的全新關係,並發展出許多相關的風俗。如明代官場習慣用手帕和書籍作為禮物,後改用金銀珠寶送禮,仍被延稱為「書帕」。另外女性之間結下的友誼,因彼此見面多互訴體己話、有感時須不斷用手帕拭淚,故女性密友又被稱為「手帕交」或「手帕姊妹」。手帕既是女性的時尚代言物,也代為交換傳遞了大量的私人生活經驗。

到了我這一代人,很多人年幼時就在胸前別上一塊手帕,到了上學,口袋裡也總會裝有一塊疊得方方正正的乾淨手帕,方便隨時擦嘴擼鼻涕。而對我來說,手帕更為切近我的深層記憶。因我母親就在手帕廠工作,我自幼就熟悉手帕的製作工藝流程--先在坯白布上印好一格格圖案,然後裁成小塊,再用縫紉機沿茪漵洛|面鎖一道邊,手帕就製好了。每到寒暑假期,我就會到工廠裡做家屬工,賺自己下學期的書本費。

手帕多用輕薄的粗紋棉布製作,洗滌方便,加工時須先漿一遍,令坯布保持硬挺。由於剛裁好的半成品是四四方方的,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把手帕的四個邊角剪圓,以利於縫紉工人能快速連貫地操作。我做的假期工就是把手帕的四個角剪圓,按勞取酬。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技術性的活,非常枯燥,人只能保持一個姿勢,一幹就是幾個小時。剛開始,手掌每天都會被剪子磨出許多水泡,到後來長出了硬繭子,也就習慣了。那段時間,恰好香港電視連續劇《上海灘》熱播,劇中人物成為上海灘大亨之後,西裝的上口袋都插有一方摺疊好的白手絹,顯得非常氣派。這一幕於是也引得許多年輕人效仿,有樣學樣地把手帕疊成三角形,插在西裝或學生裝的上口袋。

過去說書的藝人,站在台上說各種歷史、俠義、神怪故事,為了時刻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也經常會借用手帕、扇子作為道具。只不過,這些都阻擋不了時代的進程,隨荅巾逐漸普及,用手帕的人愈來愈少。

1983年,李翰祥導演的歷史巨片《垂簾聽政》,由劉曉慶飾演的少女慈禧,用一方手帕摺疊成老鼠的樣子,與其他秀女嬉戲的情節,曾引得許多女孩爭相效仿,成為了手帕最後的黃金時代。此後,手帕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分道揚鑣之後,這種奇跡就再也沒有重現。

我最後一次看到有人買手帕,是二十多年前在一家輕工商場裡,一個外國球員看到幾款花色精美的手帕,一下買了幾十塊,準備帶回國作為禮物贈送親友。

顧客走後,售貨員用一種同情的語氣表示了自己的意外,因為這些手帕擺在櫃^裡已經好幾年,從沒賣出過一塊。她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買手帕的外國人,一定不知道現在流行用紙巾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