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王韜模式

2018-03-13
■這書多篇文章分析透徹,擲地有聲。 作者提供■這書多篇文章分析透徹,擲地有聲。 作者提供

黃仲鳴

夜讀王宏志的《本土香港》(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3月),喜甚。如〈「借來的土地,借來的時間」:香港為南來文人所提供的特殊文化空間〉、〈「竄跡粵港,萬非得已」:論香港作家的過客心態〉等篇,分析透徹,擲地有聲。

王宏志論王韜,指他流亡香港,實非得已,對香港的日常、香港的華洋雜處,他都看不順眼,「把香港繪畫成一處跟化外的蠻夷之地沒有多大分別的『荒隅』。」「很明顯,在上海,王韜以『華』的立場來觀照『夷』;在香港,他以『中原』的立場來觀照『邊緣』。」由王韜逃來香港,和在香港的言行、心態,王宏志歸納為一個所謂「王韜模式」:

「誠然,在近代中國來說,王韜的經歷是一個特例,但他的個案卻成就隨後一個多世紀裡一個頗為完整的南來文化人模式,我們甚至不妨稱之為『王韜模式』,當中包含了以下的幾個元素:一、因政治因素而被迫離開中國內地,南來香港,尋求護蔭;二、以中原文化心態觀照香港文化的邊緣位置,深感不滿;三、在香港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思想上跟內地人士有所不同;四、利用香港特殊空間從事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發表作品和言論,以尖銳的言詞及其他形式向祖國『喊話』;五、仍然希望『落葉歸根』,離開香港,返回故鄉。」

王宏志說,在一百五十五年的殖民歷史裡,香港接收過大量的南來文化人,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體現了這「王韜模式」。王韜晚年得到清廷特赦,終於得回上海。但一九四九年末至五十年代初在港的一班文人,卻無此「幸運」,有不少仍懷荂u我是過客」的心態而終老香港的;屈指數來,有徐訏、李輝英、司馬長風等;有些則短留香港後,奔赴台灣,如趙滋蕃、成舍我、南宮搏等。香港並不是這些「中原人」的歸所。

香港是王韜的「避風港」,但他對香港「鄙視」之至:

「至香港一隅,蕞爾絕島,其俗素以操贏居奇為尚,而自放於禮法,錐刀之徒,逐利而至,豈有雅流在其間哉!地不足遊,人不足語,校書之外,閉門日多。」

生性風流的王韜,是否甘於做個「宅男」?非也,他來港不久,便「慕名」而至石塘咀煙花之地,一嘗「絕島風情」;其後,由港而扶桑遊、歐遊,俱領略了異邦豔姝的風韻。有論者說,王韜的思想大開,得之在香港二十三年;多接觸西化,眼界頓闊,成為他變法思想的主要源流。

不過,我在課堂講述王韜時,常予無情批評,非詆其風流,而是指他性格有所缺憾,是個沒有骨脊的文人。當初,太平天國打至江蘇時,他上書清廷,提攻守之策,不為所納;其後天兵勢盛,他又為之籌謀,化名「黃畹」上書天國,提攻取之法;卻為清廷知悉緝捕,得洋人之助,落難香江。想不到,這個難民,在香港成全了他的事業。

唯有此遭遇,才有了所謂「王韜模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